文化通史174
今日启发:
Elton:
第十章 中世文化与禅(二)
第四节 闲寂风雅的俳句与禅
“风雅”
芭蕉旅行奥州小道,来到山形藩领地的立石寺,置身景色佳丽而沉寂的意境,心神不由感到格外清净,作俳句一首,以慰藉他孤寂悲凉的旅心:
一片静寂中,
蝉鸣声声透岩石。
这一句的俳谐精神与《古池》是相通的,都是具现了芭蕉“闲寂”的典型佳句。芭蕉以“闲寂”为基础,将自然与人生、艺术与生活合而为一,达到“风雅之诚”“风雅之寂”。这个“诚”与“寂”,较之物质的真实,更重视精神的真实,是作为精神净化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创造了俳谐的新风。
芭蕉热爱大自然,对自然美的感动,成为他追求“风雅之诚”“风雅之寂”的原动力。他的“风雅”,不是风流,也不是物质和官能的享乐,而是一种纯粹对自然景趣的享受,向往和憧憬闲寂的意境。这种意境既包含了孤寂、孤高、寂静和虚空,又有单纯、淡泊、简素和清贫的内涵。他隐居芭蕉庵,在寂静之夜,望见明月,不觉心澄如镜,达到物心一如,不由静静地绕着池子行了一夜,于是低吟道:
明月啊,
绕着池子行一夜。
他途经京都,客居弟子去来的落柿舍,吟了这样的句子:
梅雨连绵洇色纸,
灰白壁面留痕迹。
图片
“不易流行”
这些句子表达了俳人对自然与人生的彻悟心境,充满闲寂的情趣。同时,芭蕉的风雅是在蔑视世俗的龌龊,独善而居的地方产生的。芭蕉在孤寂的旅途中这样吟出自己“闲寂”与“风雅”的心境:
茫茫人世雨不停,
旅中更怀寂寞情。
日暮时分道无人,
深秋独居何孤寂。
芭蕉吟出这样的春夏秋冬四季自然的句子,只有远离世俗,具有超脱一切的孤高精神,为自然现象牵动了自己的心,才能用自己的“心眼”准确地捕捉自然现象,也才能如此自然精当地吟咏出自然中的“风雅之诚”和“风雅之寂”来。换句话说,在自然环境中存在风雅,风雅也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这就在于俳人对艺术的把握和表现,芭蕉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而取得了成功。
在旅次,芭蕉不止一次地说过:“若死于路上,也是天命。”旅中病倒,大概他已预感死期将至,临终前四日,还切望于闲寂的风雅,写下一首辞世名句《病中吟》:
旅中罹病忽入梦,
孤寂飘零荒野中。
据其弟子其角在《芭蕉翁临终记》中记载:“师悟道:‘荒野之行,心中涌起梦般的心潮,正因为执迷,切身感到病体已置于风雅之道。’”可以说,芭蕉的俳句展现了一种闲寂美、风雅美,这种美是在永恒的孤绝精神之中产生的。而这种孤绝的精神又是在自然、自然精神和艺术三者浑然一体中才放射出光芒的。
芭蕉一生不仅写了千首俳句,在创作实践中发现“风雅”“闲寂”之美,开拓了一个时代的新俳风,而且在俳句理论方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闲寂、风雅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其俳论的主要内容,由“风雅之诚”“风雅之寂”“不易流行”三部分构成。芭蕉在《离居辩》中一再强调,自己一生是“献身风雅之道”,自己的诗心乃“迷于风雅之魔心”。他的风雅,乃是风雅之“诚”与“寂”,而中核是“不易流行”。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