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乌兰巴托,是在歌里。那首《乌兰巴托的夜》勾勒出乌兰巴托温婉和浪漫,令人神往,很想去一睹芳容。
七月下旬,因为业务需要,有机会赴乌兰巴托去洽谈合同事宜。到乌兰巴托的航班很少,只有北京有班次,本来是晚上九点十分的航班,延误到十一点一刻才起飞。
飞行倒还顺利,起飞不久我就睡了,醒来时飞机已经落地,看了下时间已经是凌晨一点半多了。我们一行三人出了机场,朋友早在出口等着了。一出航站楼发现下雨了,气温由北京的四十度骤降至不到二十度,真爽!
雨下的不大,夜色中淅淅沥沥没有停的迹象,上了车去往市区。雨雾中也看不清两边的景色,感觉路况还说得过去,路边的灯杆上都是奔马的霓虹图案,算是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赶到市区,下榻在一家中国人开的酒店,酒店名称为汉都,聘用的服务员多少会说些汉语。虽然已经到了凌晨三点,但收费还是要按一整天计算,总觉得不合理,交涉无果只得住下。房间标准大概符合国内的三星,价格是十六万蒙土,折合四百多元人民币。
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看看窗口,四点钟天居然已经开始放亮了。还是用被子蒙上头睡吧,醒来时已经八点多了。拉开窗帘看看,外面还是阴沉沉的,偶尔会洒落雨滴,远处黑黝黝的山脉依稀可见。看周围的楼房,跟国内的格调也差不多少,倒也没有置身国外的感觉。
跟客户谈协议,主要是矿产开发合作方面的事,同行的薛总提前约好了在蒙古发展的包律师,具体事情基本由他来做,我只是在关键点上把把关。包律师是内蒙古人,蒙古族,有美国绿卡,家在美国,他自己在蒙古做投资,语言没有障碍,加上他交际能力比较强,跟蒙古国上层的关系都很熟络。基于这样的关系,办起事情来就顺风顺水。
在蒙古签合同都是要经过公证的,据说这边对法律还是很重视的。蒙古禁止在室内吸烟,大家都严格遵守,因此在饭店里,宾馆里都看不到吸烟的人。违规的话处罚是非常严厉的,不像国内好多地方都是走走形式,摆摆样子。
到了第三天,终于从连绵的雨变成了阵雨,法律业务办完了,返程航班是在晚上十一点,整个白天没有其他事,就出去逛逛,体会一下蒙古的异域风情。
乌兰巴托规模跟国内县城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万人口,高楼不多,有些建筑保留了明显的苏联时期的风格。说起来蒙古去汉化比较彻底,街头基本上看不到汉字,饭店的菜单也没有汉字,中国人只能看图点菜。
整座城呈东西长,南北窄态势,东西方向有三条主大街。路况不是很好,雨后到处都是水洼,路也不宽,交通压力很大。目前也实行车辆限号通行,周一至周五每天限两个号,周六周日不限。即便如此,到上下班高峰期,路上也是异常拥堵。
大型商场不多,国家商场充其量也不到一万平米,里面的商品依我看大部分是中国制造。
总统府在市中心,其规模也跟国内县衙差不多,方方正正的大概有三层,南面是一个不算大的广场,有不少结婚的到这里拍照。总统府门口的成吉思汗塑像还是挺气派的,只有一个卫兵在门口守护。
总统府南面不远处是一个寺庙,蒙古信奉藏传佛教。很难得在高悬的寺庙匾额上发现“兴仁寺”三个汉字。匾额看年代是清朝时候题写的,也在无声的陈述着一段历史。寺庙内的陈列也跟藏地大同小异,只是没有见到喇嘛,看来这里只是当成一个旅游景点了。说来你不会相信,进去看看需要八千元,不过别担心,说的是蒙土,折合人民币也就二十多吧。
乌兰巴托的富人区集中在南部,也有香格里拉大酒店,当天晚上朋友安排在香格里拉吃简餐。谈起乌兰巴托的房价,香格里拉周边的高档小区差不多也要两万人民币左右,其他地方也在一万上下。真是有点想不通,蒙古不缺土地,反而弄得首都拥挤不堪,想想也难怪,主要是经济不行,目测也就是中国八十年代的水平。
返程去机场的时候,原来机场迎宾大道两旁也在大规模建设。我注意到乌兰巴托机场候机楼只有一个登机口,这跟北京上百个登机口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天终于晴了,连续几天被乌兰巴托的雨眷顾,也是没谁了。想看看乌兰巴托的夜都没机会。
好在飞机升空的时候,可以好好看看乌兰巴托,那流连的灯火同样是那么美。
乌兰巴托,记住了你的雨,也看到了你的夜。只是没有歌中的浪漫情调和粗犷情怀,淡淡的忧伤随夜风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