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光潜谈美》(二)

        在首篇文章中孟实先生告诉我们美感活动最为自由,美感经验最有价值,审美有生命的意义。那么在这里孟实先生会讲清美从何而来。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关键句: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在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实际人生”,另一个是“适当”,最后一个是“距离”。

        “实际人生”怎么理解?这是一个“把利害认得太真的,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的世界。实际人生是有要求,有需要,讲求实用态度的。这里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实际人生,而是说作为艺术等一切美的事物,一定不等于实际人生。

        “适当”的意思就是美和实际生活是肯定有距离的。只是“‘距离’不可以太过,也不可以不及”,原因有两个。美的事物“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因而距离不能不及;另外它“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所以距离不能太远。这个“距离”,应该是一个“既容易使人了解欣赏,又不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的适当尺度。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因为我们自身是与他人的境遇有距离的,而自身与自己的境遇没有距离,只有他人的境遇在我们自身看来才有可能成为美的事物。外国人欣赏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人喜爱过一些西方节日,这些现象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有时候我们不仅羡慕他人的境遇,对于自身的过去,我们也会怀念。相信现在叫苦连天的我们,将来会觉得高中三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叶朗在《说意境》中认为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认为刻画的非常逼真、非常完美的人体不带意境。我并不同意。古希腊雕塑家的作品,只因为人体太过完美,才显得雕塑“逼真过头”,这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的艺术作品,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我认为,古代西方艺术家也是能创造意境的,只是古代西方的意境和中国的意境给人的体验有所不同罢了。

        孟实先生在这章的末段讲艺术需要将作者情感客观化,说的也是艺术的特点,也就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只顾用笔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能叫做创造艺术。那些情感的流露,离作者太近,离观赏者太远,无法被他人了解欣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我们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直觉...
    pauletta阅读 2,900评论 0 2
  •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色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一、美感是什么?起...
    星原结伴阅读 19,150评论 0 1
  • 一张图纵览全文 第一部分,何为美? 什么是美感的态度? 同是一件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同时看一棵古松,这棵...
    言希君阅读 1,726评论 0 5
  • 我们的外在命运和我们的内在想象,也就是内在意识,是镜像关系。即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命运,观察他的内在想象;也可以...
    小幸甫阅读 1,708评论 0 3
  • 为了生活,不得不又一次的分离,说不出他的好,只知道有你好!可是,真的提着行囊,坐上远行的列车,心里有些许的不舍,只...
    yy清风悠然阅读 27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