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优秀的老师早上好,感谢森森老师的邀请,让我来分享写采访稿的收获。
自从咱们平台推出“人物采访培训”之后,平台涌现出很多采访高手,像张丽老师,玉倩老师,千寻老师等。
我来分享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在写作技巧方面我需要精进的地方还很多,所以,我就分享一下我眼中的采访稿不同于新媒体写作的三点感触吧。
1,转换视角,体察人物
新媒体写作,我们是输出自己的观点,需要不断地向内挖掘,去呈现自己观点的一种深度,是一个不断向内求的过程。
人物采访稿恰好相反,通过和采访对象沟通,需要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是不断感受对方思想深处能触动读者的一些东西。
这就需要转换视角,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去感知她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成长过程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要站在读者角度,有选择的去呈现人物的特点和成长故事,这是一个不断向外抓取、筛选的过程,所以需要转换视角,跳出自我,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采访稿。
2,具体事例,凸显人物个性
描写人物的一些个性特点时,用具体事例呈现,比我们自己总结会更丰满,读者读了也会更能触动人心。
比如我写的希乐姐那篇采访稿,在写她经营餐馆非常辛苦,很多事她都亲力亲为这一段时,写的很模糊,怎样辛苦?如何亲力亲为?
当时这篇文章是玉倩老师帮忙指导的,她提出疑问,我回头再读才发现,没有具体事例做支撑,只是笼统的一个总结不能凸显希乐姐勤劳能干的品质,于是这段也是反复修改,加上具体事例,最后才定稿的。
所以,在写人物的某个特点时,我们总结的再精彩,不如用具体事例让读者去感受人物与众不同之处,那样会更生动。
3,合理布局,写出故事特色
我在写姚杏老师那篇文章时,姚杏的成长真的很励志,尤其是写作带给她的改变,从写作小白到文案写作教练,真可谓是一场生命蜕变,所以主题围绕的是励志奋斗,根据时间轴向前推进。
希乐姐那篇,主要展示的是她的学习改变。前半生向外求,忙着生意;后半生向内求,通过写作感悟生命禅修,所以用了三段式。
第一段呈现的是生活全景,第二段写如何接触写作,也就是前半生和后半生如何转折过度;第三段让写作成为未来的陪伴。
故事不同,布局不同,合理布局才能更好的呈现我们重点想突出什么,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风格,都是为了更好的宣传榜样人物和平台价值。
小结
两篇采访稿可以说收获还是挺多的,我觉得采访稿比新媒体写作更多一份责任意识。
我们要为采访对象负责,既要写出真实感,又要写出采访人物身上的榜样力量,同时也起到宣传平台,让读者心动的作用。
这就是说,采访稿要达到自己感觉好、采访对象说好、读者读了更要说好的“三好作品”,缺了“一好”都不能算是优质采访稿,所以,责任意识在无形中就加强了。
感谢大家的细心聆听,我就分享这些,仅是我个人的写作收获,但愿大家听了会有所启发,再次感谢主持老师,感谢森森老师,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