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哈佛静悄悄的秘密:分数贬值》和《哈佛荣誉学位沦落至中等水平》两篇报道中均指出,在2000-2001年,所有哈佛学生的成绩中有51%是A或A-。2001年6月毕业的这一届学生中,有91%获得了“毕业荣誉”。因此有人担忧,哈佛的评分标准过于宽松了。顶尖大学的评分方式之所以受外界关注,是因为高分数看作学术成就卓越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个别学生的分数,还是一所学校学生的所有分数,都显示了人们正疯狂追求学术卓越。人们根据分数很容易对学术标准作出判断,分数升高便是学术下降的标志。但有人也反驳说,分数提高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必然结果。那么这个情况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分数贬值了吗?是大学向“消费主义”投降了吗——给学生想要的分数,而不是他们应得的分数?
统计1920——2000年列入哈佛“院长名单”学生的比例发现,分数上涨的现象从分数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但除了69-70学年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外,但之后的15年评分相对稳定,并且1968年之后30年分数上升的速率与1968年之前的30年几乎一致,因此,哈佛分数贬值现象的历史说明:关于分数贬值危言耸听的理论值得怀疑。
1910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统计学的诞生,洛厄尔向教师施压,让他们的评分接近自己的一条分数曲线——即正态图象。他的经验是,评分高于正态分布的,意味着课程过于容易了,越接近于正态分布的,课程越好。但为什么大学的分数会逐渐上涨?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理性的认为,给出更高的分数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标准的放松,相关原因有以下一些。
1.来自学生的压力。评分既然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保持评分的稳定,师生关系的交流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教授们确实想让学生开心——不是说想让每个学生都开心,但总体而言,他们更希望看到开心的学生,除非来自学校管理层的压力。
2.学生对教师评价和终身任教资格的决定。事实证明,学生对教师的好评,与教师给学生的高分是同步的。为了减少自身在学校的地位和评判终身任教资格的考量,往往会减少学生对评分施加的压力。
3.学生更加优秀。由于哈佛扩大了招生面,强调了入学选拔标准,因此哈佛学生的学术水平在提高是不争的事实,这样就部分导致了分数的提升,或许分数提升的幅度与学术水平提高的幅度还不成比例。
4.更多小规模的课程。课程规模的缩小,使得师生了解加深,故此使得学生的评分提升。作者研究表明:1988-2000年期间分数提升幅度的5%。
5.更优质 的教学。优秀教师会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业。随着教师投入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分数自然提高了。
6.评分标准划分过细。评分过程要求评分者把对某一质量的主观评分,放在事先设定好的分类之中,而当分类过细时,评分者就往往倾向于只使用其中的几类——在实践中评分者只使用最高的几类。
7.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三大学科领域中,给分最高的是人文学科。这是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因多是主观的评价标准,如论文等。还有就是对个别学生的原谅,使得极端低分学生少,造成平均分上升。
评分过松当然不好,但过于严厉的评分又会让学生害怕。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故此,只是在修改评分标准做文章,肯定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毕竟教育评价的功能除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学生水平外,还担负着激励学生学习的功能。因此,关于评价的争论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