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把要素看得越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换句话说,你对“有”的感知越清晰,对“无”的感知就会越渺茫,甚至没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出战,派人送去蜀锦的女装,众将无不愤然,准备决一死战,然而司马懿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不但未杀来使,在款待来使的过程中,似乎漫不经心的问你家丞相饮食如何?生活起居等琐事,基于这些要素的分析,司马懿在使臣走后,叹曰:“食少事烦,岂能久乎”显然这种料事如神是从“有”的事件的要素中,瞬间解码出诸葛的身体状况,这种对于“无”的感知力和感知层次才是认知的高手。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在狱中救赎之路,看似跟其他人没有分别,本质上其战略目标清晰,跳出“忙着生,忙着死”的苟且,用一把鹤嘴锄为自己的希望开启了自由之路。这种跳出苟且,用改善图书馆条件,坚持不懈的给市政府写信……种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苟且”,用自己意志成就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