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我要跟她绝交吗?
主诉:女生,考虑要不要与相识十几年的朋友绝交。是自己刚到北京认识的第一个朋友,给了自己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还带着自己熟悉北京。让自己很难接受的是朋友对自己长期的负面评判,早期因为考虑到是自己在北京的第一个朋友,对评判一笑置之,后来难以忍受。期间断交过一次,考虑到对方除了爱批评自己以外,人品没问题,于是又联系上了,但是现在又想断交了。
目标:想知道怎么办,到底要不要断交
倾听感受:在倾听过程中,我内心有很多压力。我想用曾奇峰老师说的“投射性贬低”理论来对来电者工作,但是我怕自己说出去以后收不回来,我还想用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来引导来电者,但又怕自己说不清楚。倾听中看似平静,实际上我大脑在纠结。最后,我都没有选择以上了两种思路,而是用最为朴素地跟着来电者的思路。通话最后,来电者说:“我想我知道怎么选择了”,我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
一、收获
1、倾听中抓住了关键问题
本次倾听的主情绪是“纠结”,纠结是否要与朋友绝交。我问:“绝交,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来电者表示:绝交,舍不得,因为是来北京的第一个朋友。不绝交,难以忍受朋友的批判。
“来北京的第一个朋友,对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来电者提到了多年前朋友给自己的帮助。
“如果撕掉这个{来北京的第一个朋友},对你有什么想法或顾虑吗?”来电者表示,那就是一个普通朋友了。
2、一定要有结束环节,邀请来电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结束环节,来电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不仅可以让来电者总结自己的想法,还可以让倾听师了解自己工作成效。
二、不足
1、共情不够
对于来电者的描述,有时候我没有给出任何反馈,就开始问问题。另外,表达共情的质量有待提升。
比如:①在关系里面。一个人试图去操控自己的话,这种感受往往都不太好。
可以改为:追求独立自主是人的天性,谁都不想被操控。
2、受到了来电者思想的干扰
来电者看似有点非黑即白,于是我在他的框架内思考,把问题看成极端的两个选择:绝交,还是继续做朋友,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我可以引导来电者自行思考这第三种选择,哪怕来电者依旧只想要这两种。
比如:起初,是因为你对她的感恩之心,你对这些负面评判并不放在心上,随着关系的深入,你感觉到负面评判让你产生负面情绪困扰,于是想疏远他的关系。现在看来,你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绝交。第二,不绝交,适应它的负面评判。你觉得还有其他更加可能吗?(如有,可以探讨。如无,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
三、后记
感谢这段时间的努力倾听,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进步。昨天晚上班班告诉我,我的带教成绩是小组内最高分,可以评为优秀带教学员,我感觉到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