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中午的时候在公众号看了一篇文章《一个重要的人生原则》。这篇文章文中引用芒格、拼夕夕黄峥及某上市公司创始人江南春的话从投资的角度说哪些钱和时间花出去形成资产,哪些花出去形成费用。生活和学习中也一样,能形成资产的就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它,如果只能一次性收益,哪怕表象是收入,其实也是费用,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
文中引用芒格的人生重要原则非常有意思:我个人较擅长提高高水平的东西,不擅长提高低水平的东西。我为什么不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呢?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事物更上一层楼,我想我能帮你不少忙。但是如果你想将底部抬高,我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
以下加粗文字为文章内容摘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财务领域里,企业同样的花钱投入,可能在一年以上周期里持续为企业产生经济利益的投入,会计准则要求记录成资产,比如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而那些只能为本期收入服务的,则要求记录为费用,比如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
某些事情,做过了对自己的能力提升没啥帮助,就眼前这一次性好处。这个时候,付出去的时间、注意力和金钱,就是费用,换回来的眼前的好处就是收入。
二者的差额,就是这件事的“利益或损失”。
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你会发现时间价值越高的人,对自己的未来越乐观的人,越应该避免将时间投入这种产生“费用”的事情上去。
而另一些事情,去思考了、去实践了、去投入了,能够形成自己能力的提升,或构成其他有形或无形的竞争优势。
此时的这些时间、注意力和金钱投入,不仅在当下有收获,同时还能形成自己的“资产",是一种复利的累积,这种事情就值得花精力去做。
同样的投入,同样有产出,但这种投入是形成资产了,还是只是一笔费用?拉长时间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
芒格说他擅长提高高水平的东西,不擅长提高低水平的东西。我想他的意思是他擅长提高他的长处,不擅长提高他的短处,准确的说他愿意提高长处,那给他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不愿意花时间在不能给他提供更多利益的地方。
人的生活中是花时间补短板还是把时间花在加强长板之上?无论是以前上学时还是现在工作中,补短板这个词可以说是天天在耳边响起,甚至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木桶理论,就是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真的正确吗?也许一年前我认为它是正确的,但现在要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因为一年前在某个朋友的激励下我曾想努力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因为这是我的短板,实践证明,我不仅没有什么进步,而且心情十分沮丧、烦躁,最终不了了之。这之后,我突然想到要考注会,应付这类考试我有一大优势,就是记忆力强。一旦投入学习,我发现我不那么沮丧烦躁了,心情平静了下来。这样一个学习目前看来没什么用处,但长远来看,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学习一些财务知识,思维也有变化。
是不是说一定要扬长避短,而拒绝取长补短,答案是否定的,这个要因地制宜,视情况而定。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各科要均衡发展,取长补短还是有必要的,而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很多事情已基本定型,这个时候更多的要扬长避短,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来给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不是各方面都涉猎,最终样样都略知一二,却什么也不精通,浪费时间精力却不能带来什么价值。

昨天除了没运动,其他一切都好,尤其是睡眠是这一段时间最好的一晚了,十点放下手机开始睡,睡了八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