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月初,我去了包头内观中心与世隔绝地过了十天,十天内不开手机不言不语,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按照内观法门修行打坐。那么大家到底在内观什么?
盘腿坐下,内观自己的呼吸,继而是自己的全部身体,一点一寸全部扫过,心静下来的时候你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呼气比进气热那么一点点。
身体会有各种反应,粗重的钝痛,微细的粒子振动,浑身发热或者发冷等等感受,内观时你什么都不做,只是客观的不带感情的看待身体的每一次反应,看着它来看着它去,流经你的身体,仅此而已。整个过程中你就是你自己身体的一个旁观者。
这是很多人一生也没有体验过的课程,整个原理就是借由内观自己的身体,释放你潜意识深处的垃圾。
02
自我们出生,我们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思维学习,开始追逐外面的世界,怎样更好的生存怎样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怎样获得更多的成功,得到了这个得到了那个还是不行不满足,我还想更多更好,这便是小我的把戏,不能幸免,人人作为这个人生游戏的参与者,最终都迷失在自己追逐的镜中花水中月之中。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已经点明大众眼中的事实,贫穷者认为自己之所以痛苦不幸,其原因就在于自己没钱,简单地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有了更多的钱我便比现在快活,于是走上了一味追求金钱的路。
一天天,他从贫者变成了富者,他还是不开心,更迷惑,日日不能寐,他靠着敏感捕捉人性的弱点而上位,如今这优势变成了劣势,认识那么多人可找不到几个真心对自己的,金钱也可能随时蒸发,外加原罪情节,很多富者常常惶惶不安。
在这个既定的二元对立的社会里,贫者富者,几乎所有参与人都不快乐,贫者被迫卷入社会既定的游戏,富者在游戏中酣畅娱乐但找不到游戏的意义,所有人都累了,又不清楚问题所在的原因。
怎么会不痛苦?我们参与者的角色即我们的小我在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名字,我的性别,我的头衔,我的父母,我的房子,我的容貌,我的财产等等这一切外在的无常的东西上。
我,我的,什么都得是我的,小我的要求是无止境的,需求越来越多你越来越拼也越来越累,怎么会不痛苦?
03
其实我们还有另一个角色存在,小我的对立面是真我,参与者的对立面是观者。观者?什么是观者?就是站在我之外看我吗?比如我在做饭,我就知道自己在做饭,那个知道我自己在做饭的我就是观者吗?
那个说哦,我在做饭的人是你的头脑,那不是观者,观者是感知你知道自己在做饭的知者,是看见你在看风景的观者。
内观就是自己在给自己催眠,其实观者就是能感知自己在给自己催眠的知者,内观并不仅仅是让你简单的内观下身体,是让你学会这个方法常年内观自己,继而达到你非你的身体的观者境界。
观者最高境界便是佛陀,每个人都有佛性,身体里藏着个观者,只是我们未知也无处可以找寻它。
04
有一天,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禅师宣布要传授衣钵,选付继承衣钵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这时,一位首席的上座师神秀,在走廊的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个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语以后,也写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这个苦工就继承了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
神秀所言即为参与者的境界,参与者即小我,借由攀附他物来认同自我,慧能所言的境界即为观者的境界,我不是我所能攀附的任何东西,小我再怎么学习思辨充其量得到的是思慧,而观者的境界是大智慧。
参与者的快乐需要与人分享,而观者的快乐由内而发,喜悦相随,是大智慧的参与者。迷失不快活的参与者很多走上了灵修的道路寻找自我解脱,其实无处可寻,观者与你如影相随就在当下。
胡因梦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死亡,此处所说自我即为我们的小我我们作为参与者的部分,成为观者便不再攀附任何参与者执迷的东西,自我便会悄然死去。
去掉一切外在无常的东西,在观者的角度我们人人平等,都是生命。
05
若你生活困扰不胜其烦,去内观中心吧!若你人生无趣了无意义,去内观中心吧!若你想拥有丰盛的人生,去内观中心吧!若你为名为利所累,去内观中心吧!
好处多多,自不再列举,再次感谢命运的指引,感谢引导的两个小伙伴,有缘人自会相聚相去。
这篇文章我一直想写,但又一直没想清楚该如何表述好让更多人明白。如此一写,可能很多人仍看得云里雾里,简单地说你所攀附追逐的自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不去自我中心的话毫无意义,人生如戏人生如梦,这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事实,你我他很多人都在梦里如醉如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若您认为我所写为一通胡言乱语,是个神经质的患者,无妨,善哉善哉!我只是在尽我所能告诉你这我所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