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课程感悟: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一:知识点回顾:
理论基础
教案分析
教具示范
1.理论基础:
在前两天的基础上,今天的课程来到3-6岁蒙氏数学学习的四大模块,包括:
1-10的练习(数的概念是学习数学的母床)
连续数的学习(n+1)
十进制的学习(包括数的位置和每个位置的数不超过9两大原则)
走向抽象的四则运算(重点是“抽象”,从具体到半抽象到抽象,理解什么是加减乘除和为什么)
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其中一条蒙氏教学法则是:
第1步:先呈现量。(如1个数量)
第2步:再呈现符号。(如数字“1”)
第3步:数量和符号的连接。
(反思之前给3岁弟弟刷公文式数学的困难性)
蒙氏数学教学中有一条指导法则:困难度孤立法。
因此在教学前,教师首先分析孩子学习一个知识的困难点,再把难点孤立出来逐步掌握。
举例:学写字母时,先熟悉笔顺,再在四线三行上练习;练习时先学a.c,再学写b.d。老师此处延伸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比如孩子害羞,不自信等,去接纳而非改变先天气质,但通过改变策略来解决先天气质下带来的不便。听到这里,自我感觉在引导孩子信心,人际交往,慢热等方面颇有经验,怎么在带领孩子学习学科知识时不会融会贯通呢?果然学不能停)
2.教案分析:
第一模块的学习:1-10的基本概念学习
基本练习活动一:数棒(学习1-10的概念—数名和数量的结合)
教案:
教案重点:
1.错误控制
错误控制在于教具,而非老师。孩子可以利用教具自行勘误。
2.三阶段教学法:命名(老师告诉:这是XX),辨识(老师说,孩子做:请把XX放在…),指认(孩子说:这是什么?孩子答:这是XX。)
3.教具示范(老师采取的步骤是正常操作—大声想—正常操作,无论是故事活动还是亲子互动学习都值得借鉴)
(1)依序排列(注意周期性和错误控制,1就是错误控制)
(2)散置后邀请孩子依序排列。
(3)数与名的对应(注意按照先呈现量,再呈现数,最后数与量的对应)
(4)三阶段教学法
二 :学习感悟:
老师在举例时提到她教的两个网课孩子,一个孩子独立自主,一个孩子每做一个任务都要看妈妈的眼睛和表情,征求妈妈的认可。
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昨天女儿在屏幕show and tell《We’ re Going on a Bear Hunt》时眼睛却不时瞟向我的神情。在听到老师讲解前一刻,我还自得于当时自己并没有点评孩子的不足并且结束后给予的正面鼓励。而此时此刻,我最想回到当时,在孩子投以求助眼神时,我的眼睛和表情不是严肃严厉,而是温柔,坚定,鼓励的笑和拥抱,我想用自己的眼睛,笑容,肢体动作告诉她:你复述完整,表达流畅,举止大方。你比昨天讲得更好了!你的成绩不需要妈妈来肯定,你付出的努力,你呈现的实力就是自己最好的背书!
在刻意练习“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每天对孩子鼓励和及时正向反馈实践半年以来,我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及时需要多么及时,这个鼓励需要多么全身心。对孩子来说,生活太多挫折了,家长越挑错孩子反而越不自信。妈妈要给予力量和支持,与其纠错,不如每一次的正确示范。
老师说,蒙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成为对自己,他人和环境负责任的人。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所有父母教养孩子的目的,甚至可以作为我的养育行为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之一——把主动权还给孩子。我曾疑惑于在教具示范中为何不提醒孩子可能犯的错误。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我对孩子的不信任。不信任孩子能够发现问题,不信任孩子能够解决问题。我的提醒甚至阻碍孩子敏锐度,审辩性思维,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实际上老师对我的话语很柔和“因为在孩子眼里你太优秀太完美”,但她的话真的如当头棒喝,令我醍醐灌顶,把一切还给孩子,把她与生俱来的敏感,思维,体验和能力还给她。
孩子慢慢来。但我急着提醒,急着扶着她跑。而实际上,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生活随处存在浅学习的机会。我困惑于家庭不比教室能布置出蒙氏环境,我困惑一个教具要呈现多久多少次给孩子,其实这只不过是我的焦急心态在作怪,想孩子快点掌握这个知识点,快点学习下一个。而如果我能慢下来,就会发现家居环境中的学习机会,而不会自囿于教具了。生活中乱糟糟,教具操作时再讲究周期性又有什么用?当妈妈不知道这么做对不对,好不好时,往往什么都不做,妈妈就安静的做一个,记录孩子每一个第一次成长的见证者吧,记录她第一次发现问题,记录她第一次解决问题,记录她第一次真正自信“我能行”。
跟着坤珊老师学原汁原味的蒙数,对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学习做父母的修行?请不要做一个用力过猛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