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李小萌的《你好,小孩》,书中有一段讲到,在亲子关系中,给予孩子最基本的信任,比教养方法更重要,或者说这是教养方法能够“有用”的前提。
这让我想到最近发生在我和儿子身上的事情,感触颇深。
昨天,带儿子参加夏令营的开营仪式,下午从幼儿园接出儿子,儿子说他饿了,想吃东西,当时时间是下午2点半,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在说谎,他不会饿,只是想吃零食。问他中午吃的什么,他回答只喝了一碗粥。他的回答并未打消我的怀疑,最后我以赶时间为由,拒绝了他。
到了夏令营集合地点,各种活动玩耍,没一会儿子又开始说饿了,想吃东西。我这才意识到他真的饿了。我找到老师,问了问有没有点心,老师说,等这个活动结束后我们就可以吃点心了。儿子听到后很难过,不想参加了,粘着我给他找吃的。但夏令营的地点在荒郊野外,没有超市餐馆,又碍于面子不好再找老师要了。只能默默的陪着孩子,任由孩子难受的不停的发牢骚,发脾气。当时的我还有一点心思是:饿一点也没什么,应该不会那么难受,现在表现的状态肯定是假装的。终于熬到老师把点心拿出来,儿子已经饿得不想动了,毫无精神,我抱着他洗了洗手,给他拿了点心放在他手里。儿子狼吞虎咽的一顿猛吃,一会就像瘪了气的气球又被充足气一样,活蹦乱跳起来了。
孩子是活在真实中的,没有家长脑补那些小心思小戏码,顿时升起一股惭愧和内疚,我又一次浊化了孩子稚嫩的心灵。如果回到那一刻,我或许会再次去找老师,跟老师说明一下情况,提前要到些点心,也不至于让孩子难受成那样。
很久之前,也有一次,送儿子去上英语课,刚到学校门口,儿子就说肚子疼。但从状态看不严重,所以,我一贯认为他可能只是找理由不想上课(其实孩子也没有提过不想上课)。所以毅然决然的把儿子送进了教室。没过1个小时,我就接到老师电话,说孩子有点发烧,肚子也疼。我才意识到真的生病了,赶紧带儿子去了医院。
我们在面对小小的小人,总是有太多的不信任。不知道这些不信任为什么这么根深蒂固,是我们这些大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太久,急功近利心太强,忘掉了儿时的天真无邪,一味地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