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之后,1—3岁处于正常环境,3岁之后又聋又瞎,听不见看不着了。一个小孩子刚生下来听不见看不着,怎么搞也成不了个人。到三岁之后又聋又瞎,他成得了人。但后面一段的发育,把这些功能都精确起来,也做不到。
在3—6岁这一段是在已往分化的基础上把功能完善起来,这一段也是非常关键的。这时继续分立分化。前面讲1—3岁气是个独立的,3岁之后,随着人的各种不同的生命活动有变化了,不同的生命活动一变化之后,体混元气在肚脐集中,这三个气的集中点慢慢出现了。一岁多的小孩子,不分什么丹田气不丹田气,哪儿气都那么足。你看一两个月、两三个月的小孩,他怎么哭嗓子也不哑,大人要那么哭,哭不了几分钟嗓子就哭哑了,小孩哭一天也不哑,为什么?他嗓子那儿气都足,气是整的。成年人不行了,成年人嗓子这儿气比较少了,使劲嚷几声嗓子就哑了,气不够了,元气不足了。可咱们干活有劲,拿东西有力气,小孩为什么都拿不住东西,一拿丢了,不过小孩小手一攥起来挺有劲。像这个情况,气在分化分立了,有的地方气多,有的地方气少,三个中心形成了。
形的分立还继续发育,和前面没有什么更大的差别。关键是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从一般的1—3岁感觉运动思维逐渐变成形象思维,整体了。小孩子刚一生下来后时间不长,它是分着的,局部的。一岁多小孩,你拿个东西,给给给,他要,你把手藏到身后说没了,他脑子里就以为没了,也不要了;再拿出来,他又要了,再藏到身后,又不要了。他没有整体联系,都是局部的,看这儿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再大一点就不行了,说没了,他跑到你身后去掏,“你从前面拿到身后了。”他联系起来了,知道上哪儿去了。所以说小孩好哄,他脑子里的思维还不整体化。可3—6岁这一段,慢慢整体化了,有了形象思维。爸爸妈妈拿着东西,如果一转身后,你还是爸爸妈妈,东西上哪儿去了?在爸爸妈妈那儿呢。整的,没在这儿,上那儿去了,脑子里开始里有了整体联系了。有时整体思维比逻缉思维快得多,而且这时从整体的形象思维慢慢要向逻缉思维过渡了,要有语言概念了。但是有语言概念还不等于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会推会想了。尤其现在的孩子发育比较快了,以前说四五岁的孩子还不会逻辑思维,现在看逻辑思维很强了。以前只是少数孩子,“孔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几岁的孩子会下棋。这次全国棋类比赛,上海一个9岁小孩把几名棋手都赢了。9岁也是在咱们说的变化当中。从形象思维变成逻辑思维对人的整个生命发育非常关键,人就要从一般的、局部的生命运动变成一个完整的、用精神来控制的生命活动。而且这一阶段由于脑细胞发育得非常快,脑细胞的功能也强化起来了。脑细胞的功能强化了之后,它不仅能接收一般的神经刺激(各种感觉器官接收的刺激),而且它还能呈现超常智能、特异功能了。特异功能是整体信息,普通的感觉器官接收的是局部信息。但是在这个阶段,它已经形成形象思维,整的,逻辑思维也是整的。这个整体性思维(尤其形象思维)和超常智能的整体信息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因此在这个时候要是给小孩加上超常智能的训练,很快就出特异功能。比如拿耳朵识字来讲,写上一道、两道,把纸揉起来,猜猜写的是什么,想对了给吃的。想想想,很快就想出来——超常智能。会想了,喜欢吃什么,弄点来拿着。 “你想,你想就到你手里边了,把它想过来,过来、过来……”东西一下就能跑到他那儿。超常智能。就这么简单。但是由于家长们谁也不会这么想,也不会这么教,拿东西老让他够、够,他就不会想了。拿一次,下次还是伸手,因为家长给他的意识是让他用手拿,就没想让他想过去,因为他能接收你的意识。如果家属有特异功能就好说了,一说给,马上用特异功能跟他的意识连上,拿过去。“呜”就飞过来了。飞几次,小孩就能掌握了。没这个环境,慢慢一点一点地这些功能就没了,方才说的有的树突就萎缩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另外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很大、很有意义的变化,就是我们的生命活动已经可以受命于意识活动了,这也是锻炼来的。家长拿个东西,让娃娃去摸。娃娃生下来后没有空间概念,多远不知道,一看见红的笔,笔前面都是一片红,好象一个红的通道一样连过来了,小孩子就以为在眼前,抓了好多次,空的,没有。慢慢到这儿碰上了。噢!这个红的是它,前面这一片不是,就把有形物的形体固定了。这样一来空间概念有了,实体物的概念也有了。如果成年人有特异功能,摸这(那一片红),这叫物;让它过来,不摸(笔这个实体物)也能过来了。我们现在没功能,就摸到它,一摸就不是这种时间、空间混合的整体特性。一摸着就感觉物质特性,好了,物理特性、化学特性都有了,进入局部特性了。要想把它拿过来,就需要用物理特性克服它,用力量拿过来,这就建立了人和物的物理联系(局部的事物的联系)。一拿需要有力量,把你身体里的气,通过一摸它转化成力量,把它的重力克服掉拿过来,就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了。而这个过程需要慢慢建立起来,日常生活当中经常摸这个碰那个,有了空间距离感了,事物的重量、特性都在脑子打上概念了。将来你拿什么东西,想去拿,一想,形体先得动,意念往这儿集中。脑子就形成一系列的反映,自动化了,会审查了:这个是轻的,这个是重的,这个桌子就搬不动它了。你跟娃娃说:乖乖把碗拿过来。他给你拿去。把勺拿过来,给你拿去。把电视机搬过来,他也搬,搬搬搬不动,他就说:它不动。再大一点他就会说:搬不动。脑子里有概念了。这都是通过反复实践来的。这一反复实践就形成了不仅是意识、思想、高级神经活动和形体有联系,而且得调动气,不知不觉得过去气。因为咱们躯体混元气随着形体活动,丹田存的多了,需要丹田往外调气。拿这个气少,拿那个气多,拿这个还得用点力量,都需要气。需要的气量多,得从丹田调出来,调出来之后把气变成力量。小孩子一开始意念和气到不了指尖上去。一岁的小娃娃,给个硬币放到桌上他不会拿起来。意念和气一旦能到尖上来,意念活动就已经比较充实了,在农村叫“魂”全了。意念的随意性比较完整了。这一阶段分化完成的什么过程呢?气功里所说的意引气、气引形,用意念来引气,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形就动。咱们智能功引气的理论就是按照正常人生命活动所具备的这种特性搞出来的。意引气、气引形,正常人有这个东西。怎么形成的?就是从小时候形成的。小孩子刚生下来没有意引气、气引形,他是自动活动。
这就是婴幼儿形气神的分立,也是婴幼儿阶段他的一个生命特征。他的混元气要变化,还要整体性。这个时候关键是意识活动比较单纯,所以他的生命力比较旺盛,这时的混元气养形体、长身体,再就是功能分化起来。
总的来说,婴幼儿时期的变化非常复杂,但总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气的变化,气从胎儿的先天混元状态变成了先天气和后天气进行混化,自己接受外面的混元气,和自己身体里的气混化,这是一个过程。从形体上说,变成形与气、气与形两个互相转化。形要形成功能,形成功能用气。气和形、功能和形它们之间发生变化。神,就是内外信息的混化。神可以接收外面的信息和人体里面混化。婴幼儿阶段主要是来更多地接受外界事物进到身体里边去变成自己的东西,使我们真正成为内外混化。里边有个基础(一个胎儿生下来之后有了发育成人的这部分内在全息性了),还必须有外面的全息,两个一结合成为一个互补的全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婴幼儿就是进行这一部分混化工作。
转自《混元整体理论》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