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世说新语》读后感1
我读的《世说新语》学生版共有三十六门,《文学》是第四门,有94个关于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故事,记述了文章博学的故事。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还有一些关于清谈的,编纂到文学里。
我今天分享两则:
第一则故事是孙绰关于题材的观点。原文:孙兴公道曹辅佐:“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非无文采,酷无裁制。”
孙绰谈论到曹辅佐时说:“他的文才就像一幅白底子的明光锦,裁成了差役穿的裤子,这不是没有文采,只是没剪裁好。”
孙绰(314年~371年),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东晋大臣、文学家、书法家,是玄言诗派代表人物。
他颇以文才著称。温、王、郄、庾诸君之薨,必作碑文,然后刊石。尤工书法,张怀瓘《书估》列入第四等。曾撰《遂初赋》《天台山赋》,辑有《孙廷尉集》。
读到孙绰关于文章剪裁的评论,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他把写文章比成缝衣服,接近生活,通俗易懂。一件质地华美的衣服,样式至关重要。再好的题材,裁剪得当,才有可能称为好文。
我分享的第二则,图片中绿色笔标的86,关于公文写作的。
【原文】王东亭到桓公吏,既伏阁下,桓令人窃取其白事。东亭即于阁下更作,无复向一字。
【译文】东亭侯王珣到任所就任桓温的属官,已经到了官署里,桓温叫人偷偷拿走了他的报告。王珣立即在官署里重新写,没有一个字和前一报告重复。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
王珣工于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呀呀妈呀,这都是什么神人呀!古代又不能复制粘贴,他们怎么就能出口成章,提笔成文?
我百度了一下,这两个人果然是牛人大V。百度上介绍的王珣,我之前听说过,今天读文学部分时没有联系起来。之前只知道其人书法厉害,今天才文笔更厉害。
天才是生就的,偏偏天才还是投胎高手出生口衔金钥匙,偏偏天才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偏偏天才还勤奋。不佩服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