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仲堪将要到荆州去就任刺史,东亭侯王珣问他:“具有完美的品格称为德,不伤害人叫做仁。现在你要去治理荆州重镇,处于掌握生杀大权的职位上,这和你原来主张的操守恐怕违背了吧?殷仲堪回答说:“帝皋陶制订了用刑法治罪的制度,不能算不贤;孔子担任了司寇的职位,不能算不仁。”
【原文】
殷仲堪当之荆州,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
【人物】
殷仲堪(?—399):陈郡长平(今河南淮阳)人。能清言,善属文,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谢玄请为参军,又为长史,领晋陵太守。以孝闻名,晋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安帝时,两度响应王恭起事讨伐执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王国宝等人,在王恭死后又与桓玄及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以求自保。后与桓玄反目,战败被俘,自杀。以其曾为荆州刺史,故又称殷荆州。
王东亭: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后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其倚为心腹,累官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病卒,年五十二。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有文集十一卷。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
皋陶:相传为尧舜时人,舜命为管理刑政的士,佐禹平水土有功,后禹封其后裔于英(即英氏,今安徽六安西)、六(今安徽六安)。
孔丘(前551―前479):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编辑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被尊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去世后,被历代统治者累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述而不作,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及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称为儒家经典。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