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语文教育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但即便如此,经历了9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也鲜少认为自己真的懂写作、会写作,甚至很多高学生以及大学生讨论起写作来仍旧是惶惶不安。
其实,在我看来,写作就像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平时无甚交集,可每每相聚,我都能跟他把酒言欢,畅所欲言,并最终怡然自得,欣然而归。
记得哪位哲人曾经说过,“写作,就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小时候,我虽然不是很懂这句话,可是却总喜欢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些东西,像是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在细细想来,那时候的文字,幼稚却真实,零散却自由,而更重要的是,我在表达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叫“自我”的意识,那是宇宙星辰中渺弱的微光,却将我生命的色彩全部点亮。
我爱我自己,我爱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我爱着这个世界。而写作,让我有了渠道去发现爱,感受爱,表达爱。因此,我竟是深沉地爱上了写作,享受这种在精神世界中自由翱翔的感觉。
这与读书还不尽相同,读书是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思想吸收的艺术。而写作,往往表现地更加炽烈,像是一团思想的活火在奋力燃烧,跳动的火苗却竟是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精神的美丽。
很多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写作不得要领,要么是觉得自己没有文采,语言枯燥乏味。要么是觉得自己不会表达,难以写出心中所感所悟。因而在写作的路途中郁郁寡欢,甚至就此放弃了写作。
可是,请相信,每个人的思想感受都是独特且无价的啊!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就曾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每个人眼里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份独特,让每个人的思想结晶都变成了独一无二、世上仅有的珍品。
因此,写作的前提是自信。即相信自己的表达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散发着璀璨智慧光芒的珍宝。而这时,文采不好、不会表达仿佛都不再是阻碍,因为在写作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创造,而表达自我的观点和思想是美丽且意义非凡的。
如果真的说有什么诀窍提升写作能力的话,那么就是在一个“写”字上。笔耕不缀,就是最好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方法。
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总体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而道路却可能是曲折的。量变能够引发质变,而在这一过程,一方面要重视量的积累,积聚能量。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质变的机会,积极促成质变。写作,也亦然。
万事开头难,刚刚开始写作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是堵塞的,文字是生涩的,甚至连表达都是不清晰的,但这都不要紧。
坚持不懈地去写,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养分,积累经验,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你会发现,这种破土而生,向上生长的力量是十分惊人的,终有一天,微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沿途走过的道路,无论是坦途,还是泥泞,都已变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印刻在生命涌流的痕迹中,散发出闪烁迷人的光彩。
一篇好的文章,文字是皮囊,章法是骨血,而思想才是铸造灵魂。
优美隽秀的文字予人以美的感受,如同阳春白雪,沁人心脾。不得不承认,人都是向往美的。而优美的语言能够激发读者的爱美之心,从而夺得先机,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如若缺少了思想,那么再华丽的辞藻,都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地基不牢的危楼,顷刻坍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写作。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议论文、新闻类,大抵都有一定的章法结构,比如小说具有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散文则讲究“形散神不散”,而议论文多也是按照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论点的结构形式展开的。我始终认为,章法是文章的骨血。唯有有了章法,整篇文章才建立了秩序,才能按照一定的逻辑轨迹顺利的运行。然而,如若缺少了鲜活的思想,那么写文章又与写八股文有何异呢?
殊知,原来决定文章厚度的从来不是文字和章法,而是思想。正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末期纸醉金迷、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思考,才诞生了伟大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正是李大钊同志扎根工人群众基层,对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才豪笔一挥,写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等,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新文化运动持续走向高潮;也正是莫言将自己对于乡土深沉的思考融入著作中,才一举震惊了整个世界,成为了我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胡适曾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这样说,“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此不可不谓吾之道矣。
我突然想到了李大钊的《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大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也许,写作的奥妙就是永葆青春与活力,富余激情和充满希望的去生活,去感受,去爱,去思考。从而让自己的文字充满青春诗意般的朝气蓬勃和对于自我、社会和国家哲理般深沉的思考。愿我中华文学,永葆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