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如何让人保持美好的人性,幸福地学习、工作,进而幸福地生活。
所以,好的学校就是好的生活,有充满爱的人际关系,给人带来非常愉悦的体验,提供让大家爱学习的气氛和环境,让人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使人沉浸到进步的状态里,驱使自己不断努力。
这样的学校或这样的生活,就是回归教育或者学习的初心,即“学以为己”。
《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人看来,“为己”含义是讲你学到的东西首先要去修养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过学到的东西让自己本身的格调、品味能够提高一点;他又说“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小人学到的东西是为了跟别人做交易。
《太平御览》说:“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悅人。”意思是,古代学者学到一个好的东西,首先考虑怎么身体力行,而现在有些学者得到好的东西是想着怎么取悦别人,追求功利。《颜氏家训》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什么是为学之本?修身是为学之本。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属于内修的境界和内涵。“亲民”就是讲外治,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修身,即“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何修身?《大学》言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即“志有定向”,始终如一地做一件事。《礼记.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是把当下的事做好,而不是心有旁骛。庄子也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要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生命,而不能用其他的事情跟它做交换。
“静”即心不妄动。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各种知识而不断地积累,不断对自己有所增益,能够更多了解这个世界;而如果真正要体会这个世界的道、规律,有的时候你每天要做减法,即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杂念、欲望去掉,你才能真正静下来。
“安”即所处而安,踏踏实实地做事,收摄精神,不令驰散。
“虑”即处事精详,要能够深思熟虑。《论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得”即得事之宜,能够有待人处事的最恰当的方式,做人得体,做事得当。
修身是一种自觉。
康德认为,人有两重性:一重是自然方面,一重是自由意志方面。自然方面的属性受因果必然性支配,例如人需要衣食住行,这是客观自然条件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自由意志为转移。但是人还有另一方面,就是独立自主、自我决定的方面。
人的行为有其自由自主的空间,即使一个行为有其外在的条件,但仍然是人自己内在地由己意引起的。通过自由意志,人从自然的必然性规律中解脱出来。正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才对自己的行动应该负责。
黑格尔说:“道德的观点是'关系'的观点,'应该'的观点或'要求'的观点。”即理想与现实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尚未完全融合为一,故精神的自由,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道德是自愿的强制。(18.5.27《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