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高维度思考法》
“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是广义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这个流程正是从“开放体系”走向“封闭体系”的过程,如下图:
“封闭体系”源自定义问题。每定义一个问题,就会造成一个“封闭体系”。因为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设定某种边界,明确区分“是问题”还是“不是问题”。
定义“封闭体系”的同时,也意味着问题的相关变量已被固定。“固定变量”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而将应考虑的视角固定下来,以实现其中的最优化。
例如,光说“环境问题”,并没有准确地定义问题。我们是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可循环部件的比例?像这样特定“应该最优化的变量”,才算是明确定义了该解决的问题。
“封闭体系”的困境
如前文所述,解决问题须减少维度并使之固定,然后“画线”。为了使问题确定下来并变得容易解决,必须在定义“封闭体系”的基础上设定边界条件。然而,“封闭体系”内含有一种根本性的困境:“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和“容易引发下个问题”。这是因为,画线会引起“固定解释导致解释与事实发生乖离”这一现象。
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在短期内容易发展,就容易导致下个问题的产生,而发展后形成的体系也容易退化——这就是“封闭体系”的困境。
在热力学的世界里,有一条关于不可逆性的第二定律,通称熵增定律。该定律表明,在“封闭体系”,尤其是与外部无交换的“孤立体系”中,熵这一物理量只会增大,不会减小。简单来说,熵的增大就是指体系内的“杂乱性”增加,趋向平均化。
前文所述的组织作为“封闭体系”,同样适用“不可逆性”的定律。成长和退化以不可逆的形式同时进行,这一点也与本条定律一致。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循环
人类通过“画线”使工具和文明得以进化,同时因为画线,向下个世界的转变又会变得很困难。人类就是在与这种根本性矛盾的斗争中生存至今的。如此巨大的洪流,适用于国家、企业等组织及其他几乎所有体系,是不可违抗的。
由于“画线”,一度已成为资产的那些“知”,随着时代变迁变成了“负资产”。相对于身为该时间点上的权力阶层的主流派,作为革新者的“挑战派”可以说始终在反复消除其中的畸变。该流程可表现为一个循环,如下图:
“公司”这一“封闭体系”也会成长、退化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往往会经历与商界中的企业、业界或特定的产品、技术相似的过程。
创业初期的先驱大多会“在白纸上画线”,定义“封闭体系”,通过创造一个闭锁性的世界来享受先行者利益,并砌起一堵“墙”以牵制、阻碍后来者进入。从技术上讲,“专利”便相当于这堵墙,技术也多未实现标准化,而是以各自不同的规格呈现出差别。
接着,先行者会使该“封闭体系”在闭锁状态下完成。正因为是“封闭体系”,外界干扰很少,所以这一阶段的完成用时较短。
然而在多数场合,“封闭体系”此时会遇到障碍,原因在于“封闭体系”的困境的出现,即“质”的进化很快,但“量”的进化,即扩大的速度太慢,因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创建公司”是定义了“公司”这一“封闭体系”的组织,相当于定义了该公司想要解决的(社会或生意上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适用于“封闭体系”的定律仍然适用于“公司”这一组织。“存在中心和序列”是定义并维持“封闭体系”的原则,它也同样适用于公司组织。
公司里明确存在“具有超凡魅力的经营者”“独揽大权的创业者”这一中心,以及“组织阶层”这一序列,而且它们越是牢固,公司就越能快速成长。然而,这样的结构有着排他性、内向性等消极面,也容易跟不上环境的变化。
从这一点上讲,以员工迅速“毕业”为前提的招聘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其“体系”的存在颇值得关注。如果不把该公司看成一家公司,而是当作一个包括“毕业生”在内的生态系统来看,那么从该体系本身呈外向性成长这一视角出发,可以说它是日本企业中罕见的近于“开放体系”的机构。
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封闭体系”的困境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讨论也适用于人类活动。这里假设对外界持有强烈排他性思维方式的人属于“封闭体系”,能够灵活接受他人思维方式的人属于“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的人,便是所谓“哲学已确立的人”。这类人已经为自己确立了牢固的“解释模板”,所以面对事物时的判断迅速且坚定。反过来讲,面对持有不同哲学或价值观的人或思想,他们有着强烈的排他性。
只要想想我们周围存在的这种“封闭体系”的人就会明白,能在短期内完成某件事的人,通常都是持有这种“坚定价值观”的人。也就是说,“拥有已固定的体系的人完成速度更快”这一规律在这里也适用。
这恰恰也正是“封闭体系”的缺陷。从经验上就能理解,“不能应对完成后的环境变化”也适用于这类人。
与之相反,持有“开放体系”的思维方式的人,很难构筑并确立自己的世界,但他们也有长处,那就是能够灵活地应对任何人,也容易避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