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披头士是一支伟大的乐队,而它的每一位成员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有的故事在粉丝之间口耳相传得久了,竟然又演变成了都市传说一般的存在。既然能成为都市传说,那么这样的故事本身也的确很有嚼头。就比如那个关于保罗麦卡特尼真实身份的疑问,随着岁月流逝被传得越来越玄。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仍然是一部分粉丝津津乐道的谈资。
这个充满阴谋论气息的传说对资深乐迷而言恐怕并不能算是新鲜,但是可能也有很多朋友之前并没有听说过。整个故事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今的保罗麦卡特尼其实是由模仿秀竞赛获胜者威廉·坎贝尔所假扮的山寨货,而本尊早在1966年就已经因车祸去世。
1969年10月12日,底特律地下电台WKNR-FM的主持人Russ Gibb收到了一通莫名其妙的电话:一位自称Tom的人告诉他,某些披头士的作品中暗藏着保罗麦卡特尼其实已经在车祸中过世的秘密。两天后,密歇根日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麦卡特尼之死:大白天下的新证据”的文章,文中指出了许多隐藏于披头士作品封面上的线索。这些秘密线索被拼凑成了一起看似有模有样的事件,并且在美国的媒体上广泛传播起来:1966年11月9日凌晨,在与队友的一场激烈争吵后,保罗沮丧地离开了他们录制专辑的伦敦阿比路录音室。他心烦意乱地驾驶着自己的阿斯顿马丁运动轿车,却不幸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当场身亡。
保罗死后,披头士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问题:乐队此时正是如日中天,如果失去了保罗,恐怕他们的音乐事业将难以为继。也不知到底是谁,就提出了一个乍看有些荒谬的主意,那就是不对外公布保罗的死讯,然后雇佣一个和他长得像并且也会玩音乐的人来顶替他的位置。这位顶替者是一名叫做William Campbell的演员,曾经获得保罗麦卡特尼模仿大赛的冠军,他不但与保罗声音相仿,还凑巧是一名孤儿。
William Campbell于1966年11月加入了乐队。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披头士于同年停止了巡演,并且四名成员都分别蓄起了胡须——若非如此,粉丝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舞台上的那位“保罗”其实是个山寨版。有了胡须的掩饰,本就和保罗相貌相似的William Campbell就更不容易被认出了。
虽然秘密被掩盖了起来,但却成为了披头士另外三名成员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心头的重负。于是他们开始在作品中隐藏各种暗示和线索,来向大众揭露保罗已死的事实。
在那通来自“Tom”的电话的前两周,披头士发行了新专辑“Abbey Road”。封面上四名成员依次穿过北伦敦艾比路的斑马线的画面成为了一代经典,堪称历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专辑封面之一。然而有粉丝认为这张图片中其实暗含了为保罗·麦卡特尼举行葬礼的意思。身穿白衣的约翰·列侬走在队伍最前,代表了传道者;林戈·斯塔尔身着一袭黑衣,是送葬者;乔治·哈里森身穿一套工装,代表了掘墓人。而麦卡特尼则身着黑色西装,紧闭双眼赤脚走过。在一些文化中,这正是死者入殓的象征。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左撇子的保罗却用右手夹香烟所以不是本人、背景中白色大众甲壳虫轿车的车牌号LMW 28IF如果他没死当时的年龄是28岁、甲壳虫轿车和它前面的三辆车可以连成一条直线恰好穿过麦卡特尼的脑袋所以暗示了他因车祸而死等等线索被热情的粉一一挖掘出来。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推测迅速地在舆论界火了起来,引得更多粉丝开始不断挖掘各种新的线索。
很快,群众们翻出了保罗“死后”披头士发行的第一张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这张专辑的封面再次成为了那些热衷于寻找线索的粉丝的灵感源泉。诸如有人认为封面中的鲜花不仅摆出了乐队的名称,还构成了一把左手弹奏的贝司,也就是保罗的乐器。又及,图中的保罗右手在上,也被认为是远东文化中代表死亡的手势。在专辑内页中,披头士的四人中只有保罗是背对着镜头,这也被认为是一个强烈的暗示。
在歌曲"A Day in the Life"中,列侬唱到"He blew his mind out in a car","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有可能有发音相似的mourning,也就是哀悼之意)" ,以及"Nothing to do to save his life" 。歌中提到了 "Lovely Rita",Rita也是传说中造成了保罗车祸的女歌迷的名字。而保罗也唱到: "Took her home and nearly made it."
渐渐地粉丝们发现,披头士之后的每一张专辑似乎都能被找出各种线索。在“White Album”中,如果你将歌曲"I'm So Tired"倒着放,你大概会听到类似于"Paul is dead now, miss him, miss him, miss him."的语句。如果倒放"Revolution No. 9",你会听到一个声音在说"Turn me on dead man",随后传来各种撞击声和火焰爆裂声,以及一个声音在嘶吼着:“Let me out! Let me out!”
这些传言听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在那个信息传播缓慢并且充满了阴谋论的年代,“保罗麦卡特尼已死”的都市传说对美国人来说并非那么难以相信。哪怕保罗本人亲自澄清,并且指出了各种所谓“线索”背后的成因,人们对此的热情也并未消减。
关于所谓的“保罗之死”,虽然很多线索可以归因于巧合,但诸如倒放音乐时出现的声音讯息则更像是乐队有意为之的恶作剧。有一种说法是,披头士这些关于保罗的死亡讯息全都是乐队有意为之。1966年,乐队创作了一首金属摇滚风格的单曲“Paperback Writer”。当时的乐队经理Brian Epstein非常不看好这首歌,认为其市场反响必定不如乐队之前如“Yesterday”或者“Michelle”这样的爱情歌曲。然而乐队并不打算听取他的意见,这让Brian Epstein对专辑的销量和乐队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一个馊点子:像是Otis Redding这样的音乐人生前并未大红大紫,死后作品却冲上了榜首——死亡反而让音乐人被铭记。既然如此,为何不可让披头士乐队的某位成员“死”一下呢?
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天才的主意。乐队最后决定让保罗来扮演这个不幸“死掉”的角色。他们开始时不时地在作品中放进一些似是而非的线索,在专辑封面和各种照片中给出不少暧昧不清的暗示。比如下面这张图片,正看时保罗是蹲在一个衣箱内,而横过来时看上去就好像他躺在棺木中,而林戈则正在合上它。
然而披头士之后的专辑销路一直很好,这让Brian Epstein开始觉得自己的小伎俩可能根本派不上用场。但乐队成员已经有点儿乐在其中,即使压根没人发现了他们埋下去的各种暗示。1969年那张著名的“Abbey Road”封面,其实也是保罗自己的主意。彼时保罗对于这张专辑的市场反响感到非常紧张,因为列侬刚刚退出了披头士,他很担心走漏了风声。在看到纽约时报和滚石杂志的评论后,保罗终于决定启动这个筹备数年的计划,他立即遣人去往底特律散播保罗已死的消息,于是就有了之前讲的这些事。
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我无从考证。就个人而言,我不太相信这个都市传说完完全全是披头士乐队自己的精心策划,但也不觉得其流传开来没有人在背后有意无意推波助澜。不管怎么说,这些传言和阴谋论非常吸引眼球,极大地提振了披头士乐队的唱片销量,也扩大了乐队的影响力。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时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首领Charles Manson也坚定地相信披头士的歌曲中包含了一些隐藏的信息,暗示着审判日的到来。他认为披头士的四名成员是上天派出的天使,来向人们昭示天启的降临;为了让世界终结,他们需要曼森家族的帮助。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不久之后曼森残杀著名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怀有身孕的妻子Sharon Tate那场惨剧的导火索。披头士们从未官方地承认过是他们自己创作了那些线索和暗示,可能也是为了规避与此有关的法律风险。
不管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披头士都给之后乐队和音乐人们在如何进行成功的自我炒作和营销这件事情上好好地上了一课。把阴谋论玩得如此娴熟,一不小心居然还弄成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都市传说之一;比起那帮如今还在搞什么撕逼、艳照、三角恋来炒作自己的艺人们,这几位老爷子真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