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照见真正的自己,继续读吴非(王栋生)老师的《照亮校园的常识》,在不少地方找到了自我,即那些心中的亮点,也许,这就是常识的力量,虽隔千山万水,也相差天差地别,但是依然可以相互照亮彼此。
其中,《教师应当是自觉的学习者》中,王老师很多观点读来非常痛快,不是说出了自我,更是因为其常识的普遍性,在今天的校园少之又少,有种谎言说一千遍变成真理的错觉,让如今的天下,有一种常识被普遍掩藏在谎言与谬论之下的荒谬可笑,然而,因为少,常识失去了“常”的普遍性“识”,而逐渐淡出社会。“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的职业特征,在于他自身是善于学习的人。”确实如此,然而,举手投足之间,今天的校园,真的很少看到真正“学习的人”,更不用说“善于”了,所以,久处校园的笔者不免有一种孤独寂寞寥落之感,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此之多的不“合格”的教师,你还不得不与之共舞,真是逐渐让人有种渐渐失去“耻感”之痛。曾记得摩罗写过一本《耻辱者笔记》,那种对耻辱的深切感受,在如今普遍不学习的“为人师者”的所谓教师心中不知是什么感觉。古人曾说过“知耻而后勇”,可如今的我们,连“耻”也不知,何来勇?于是乎,茫茫然,浑浑噩噩!其实,对于这篇文章,我最在乎的是“自觉”二字,因为,说起学习而言,目前教师并不缺少,为什么呢?每年教育局或管理部门都会督促所有老师完成90课时的包括公需课、专业可以及选修课学习任务。然而,据我所知,所谓的继续教育,都是一个任务式的完成,视频几乎不看,播放完即可,题目相互传达完成获得课时即可,这样的“学习”算得上是学习吗?是老师们自愿学习的吗?没有主动的学习,谈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吗?然而,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不可不学,于是,任务式完成就成了继续教育的普遍形式。王老师也说了:“真正上升为‘发展’,远远不止行政部门强制实行的‘继续教育每学期36学时’那么简单。”何况继续教育还是徒有形式,完全没有实质内容可言.“教师应当比一般人善于学习。”理由是“他是‘教’者,就必然‘会学’。”并进一步强调学习对于教师来说“有时甚至不一定是因为‘追求’,而是因为那是一种职业本能,生命本能。”否则的话,“任何培训和进修在他而言都不过是例行公事,他在课堂上有可能把自身的平庸发展为一群人的平庸。”这是多可后怕的事情啊!这不仅仅是为师者的平庸,而是引发了一群平庸者,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教育无小事,让我时时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于是,王老师说:“相对于各种培训和进修,我觉得更应倡导教师的个人学习。我不认为教师知识‘教育’的执行者,教师必须有属于个人的思考,必须经常地和‘问题’共处。”确实如此,对我而言,前文说的所谓继续教育,实则是对教师的强人所难,实际效果是为学习,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教师的“个人的思考”的参与,必然是浪费时间的费力不讨好的。因为“态度和情感决定了创造力和技术的进步。”
而谈到个人的思考,就不得不联系到阅读,阅读同样是最个人的事情。“因为这是‘文学’,存在阅读差异,又理解和趣味的不同,再说,读过就是读过,没有读过就没法对话,和理科学习的循序渐进完全不同。我从那时发现,学生个人的阅读积累和经验没有年龄、年级的界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中生写作能力不及初中生的原因。多年后我注意到,当年那几个经常在高中生面前侃侃而谈的厨艺学生,依然是读书人、爱书人,少年时大量阅读打下的‘底子’,让他们在工作中成为出类拔萃之辈。这也是我竭力主张中小学重视大量阅读、‘打底子’的依据之一。”这一段话,读来真是由切身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我一向来也尤其注重读书,甚至可以说,道理初中,在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文字和阅读知识基础后,几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读起来,事实上,我也是如此做的,即便在上课时,学生在课堂上读书不听课,我也放任他自由自主地阅读,因为,我深知阅读对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爱阅读就是一个人心中学习语文的“种子”——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的“种子”,终有一天,这棵“种子”会在语文学习的“土壤”开出花和结出硕果来的,也会在语文这片自由的广阔“天空”展翅翱翔起来的。这就是因为最为个人的方式,在这种私人性的阅读中,才能真正拥有和形成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思考和思想的可能性。
学习和阅读二者都强调个人和自我,其中最需要积极的心态和自觉的行为,这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正要义,而真正的思考和思想就运思于其中。
因为,真正的学习,在于自我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