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继续静读《中庸》。
《中庸》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语句看上去,一如既往以最为简练文风,告诉我们什么叫修身为道。什么是修身,就是“齐明盛服”和“非礼不动”。
书读到这里,就有些意味了。我们先来看“齐明盛服”的道理。
齐明,就是《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核心思想,亦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的中和之道思想相一致。这个“齐”字,古代古书上这个“(齊)”,有时候借用作“斋(齋)”,中间加一个“小”字。这个斋字,便是我们常说的“吃斋”“持斋”的意思,斋字的意思就是,精神绝对的清净,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乱想;绝对的恭敬,干净到极点澄心静虑。
由于斋心的自净其意,方能达到心境的清明,才能实现明智照耀。从而我们不难看出,齐明也即是《大学》的格物致知之学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而实现内明之学。
“齐明”是心性的修炼之学,是说明一个人的修行方法与法门,如何修行?心里永远干净纯净,清洁,一尘不染。自己修习学问,随时查问自己,内心是否有尘埃与俗愁,是否是干净清明的吗?
“盛服”就是要求衣冠整齐,认真严肃。这个是儒家一贯倡导的注重礼仪的外相之学的要求。“正其衣冠,萧其瞻视”。任何事情,你的衣着如何,足以可以看出你对其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很多公共场所,标示着“衣着不整者,严谨入内”,这也是“盛服”的道理。
有些时候,如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便会知道,衣着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和态度。这就是外在的环境,对心性的影响。你穿上一件正式的外套,心里便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检视自己举止。
齐明,修心内养;盛服,塑形外培。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谁都说不服谁。与我看来,人之初,性本无;亦或者说,善恶在人之初,都有一些。我们修身,便是促进性善的部分,抑制性恶的部分,方能成为君子。可见,齐明盛服,内外兼修的学问,内修心,外塑形,儒雅如风。
只有做好了“齐明盛服”的功夫,才能达到“非礼不动”的境界。非礼不动,不是身体不活动,而是自我修炼进入心静,心思不动,念头不移,思想不活。修炼到非礼不动,我们就达到了常常作为口头禅的那句话“放下,才能见到自己。”
非礼不动,就是内心通透清静,似乎和佛家的禅定思想一致。进入一种虚空的寂静,没有任何的欲望,没有任何的期望,更没有任何的起心动念。
齐明盛服,是功夫,非礼不动是外相;齐明盛服,是修养,非礼不动表现;齐明盛服,是法门,非礼不动是境界。由此,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修身的功夫,原来如此。合书而思,当是清透。古之人,对心性之学如此的看重,便如同我们今日所说:要做事,先做人。
千年岁月,万年光阴,光景转换,世事变迁,唯有做人行事的大道理不会变,唯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经书光辉不会丝毫暗淡。天佑中华,我辈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