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教育孩子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我们每一个家人都要身体力行地做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大多数人不参加的运动,比如击剑,这让孩子具备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技术优势。
孩子学习不好或作业有问题,你可以和老师主动交流,1,你不想越界去管孩子作业,可能会起副作用。2,你发现强迫孩子意愿去做学习和作业上的事,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也许会得到老师的理解。
针对孩子磨蹭的情况,当孩子需要求助时,你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提供帮助的时间段,过时不候,除非孩子偶尔有特殊情况,可以网开一面。
教师可以教导孩子,但只有你可以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教育孩子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一个无法挽回的终点。
关于孩子学习和作业,只要表示了为他服务的意愿就足够了。有一个参考标准,当孩子不再需要帮忙穿衣服或穿鞋子时,也就不再需要我们帮忙管理作业了。
持续的鞭策对孩子是无益的,他们会想方设法摆脱你的控制。
当孩子讨厌做作业,可以建议他在学校写作业或者是跟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一起写,再或是跟老师谈谈,能不能减少强制性作业。
孩子是决策者,我们是顾问。我们要常跟孩子说:这事你说了算,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不那么明智,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除非孩子们的决定离谱到一定程度,否则我们还是尊重孩子的决定。
我们很希望他们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的责任是提供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视角,帮助他们做最好的选择,一旦听取了适当的信息,孩子们的决定可能比我们做得更好。
“你来定”和给孩子设立边界感并不冲突,设立边界始终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可以和玩耍不愿意离开的孩子沟通:我不愿意追着你到处跑,我可以提前5分钟通知你离开,如果你还是老样子的话,我会过一段时间再带你去公园玩。
我们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在生活中懂得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当孩子们知道,成年人会帮助自己做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决定时,孩子会最有安全感。自由而放任的养育达不到好效果,就是因为孩子不得不做出他们还没准备好的事,让他们倍感压力。只有当周围的世界很安全时,孩子才会感觉舒适,我们创造一个可预测和结构化的环境时,才能让孩子周边的世界达到最安全的水平。
我们设立一个干预的边界,在这个边界之外渐渐做出让步,让孩子做选择。
有一种交流技术就是首先以同理心表达开始,然后向孩子承诺,不会把你的意志强加给他,迫使他做不愿意做的事,随后你们商量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并摸索出方法以达成目标,只要孩子做出一个不是太离谱的决定就行,哪怕这个决定不是你心中首选。
比方孩子想从私立学校转到公立学校,这个要求并不离谱,但是如果他想离开家加入马戏团,那就另外一回事了。
抑郁症患者有一部分是思维上的失调,对于特殊的孩子,我们要帮他们作出决策。
孩子在管理压力和挑战自身的方面获得的经验越多,他的前额皮质越能调节好他们的杏仁核。我们要帮助孩子的大脑开发成这样:习惯并善于做出艰难的选择。
以前的学术研究中更多的探讨是父母的养育缺失会如何影响孩子,但很少人想过父母过度养育又该怎么办?
孩子吃点苦对孩子韧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让孩子拥有控制感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
正如谚语所说,智慧来自经验,经验来自失策。孩子要练习做决定,然后才能掌握怎么做正确的决定。.我们告诉孩子如何做决定是不够的,也没有示范和启发作用,必须孩子实打实的去体验去练习,体验他们所做选择的自然后果,要知道实践出真知啊。
虽然希望孩子能够利益最大化,但是有时候我们只能通过绕点弯路来找到最终合适的途径,父母制定的计划并不总是意味着最好。其实即使是对年幼的孩子,他们也能做出优质的决定。年幼孩子的父母要带着孩子多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来。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决策的优缺点。9岁,14岁,18岁和21岁的孩子在决策方面的得分几乎相同,而9岁得分略低,这不仅表明而9岁孩子也是很能干的决策者,即使他们表现略差,那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不一定是因为判断力差。
有研究发现孩子长到十四、五岁通常具有成人水平做出理性决定的能力,孩子的大多数认知进程在青春期中期就达到成人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