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曾经有一个学校叫泰兴县口岸中学,我们上六天半放半天,最喜欢校门外的青菜肉丝面……”樊同学分享的一段动画,把我带回了那段青葱岁月,似水年华。
口岸,古称柴墟,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为口岸,据考是中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以口岸命名的地方。那一年,我在中考中以一分之差未能进入省重点的县中,最终来到距家约二十五公里外的口岸中学就读。
当时的我未到志学之年,便成为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寄宿生”,开始独立生活。所幸大多数寄宿同学都如同放飞的小鸟般,一离开父母的庇护,就向往着展翅高飞。高中寄宿生活一切都透着新鲜:夜半,呼声鼾声梦呓声声声入耳;清晨,早操的喇叭声总是搅了少年们的清梦;集体食堂内,大家你呼我抢,人声鼎沸,奏响筷碗勺盆的交响乐;晚上卧谈会最为精彩,瓜子花生壳的落地声,伴随着窃窃私语,却总在值班老师的断喝声下,戛然而止。
开学第一周过去了,莫名的思乡情牢牢地抓住我们的心,我和李同学借了一部二八的自行车,踩上了回家的路。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十四五岁的年纪,沿着漫漫的省道,没有一丝害怕,就凭着一腔意气和一股勇气,一心就想着回到熟悉又温暖的家,有父母在的地方。当看到惊喜的父母时,几小时的疲惫一扫而空,大快朵颐,酣畅而睡。第二天又凭着满格复活的体力精力,赶在晚自习前,返回学堂,继续战斗。
日复一日,我们都慢慢习惯了高中生活。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再好的食堂饭菜,时间久了就食之无味了。反正当年正茁壮成长的我们,不满足于定点定量定食,一些味觉发达的同学便开启了觅食之旅。喜欢五角钱四只小肉包,喜欢校门口的爆米棍,油炸馓子,当然最爱的就是校门外的青菜肉丝面,一元五角算是奢侈的牙祭了。至今脑海里还记得那店老板的模样,中等身材,面容圆润,满脸憨笑,和我们几个常客分外活络。老板手艺娴熟,用大火大铁锅煮面的过程不过数分钟:将大蒜叶,青褐椒切丝,下油锅煸片刻,加肉丝少许,一瞬肉香四溢,至肉丝泛白,下青菜若干,只听噼里啪啦,待菜叶渐变萎靡,灌满锅水,盖上锅盖闷至水开,取三至四两水面掷于锅中,随即翻滚,如浪里白条,面汤也渐起白沫。盖锅再至面熟,加少许冷水,二次水开便撩面出锅。每每此刻,定是舌底生津,狼吞虎咽,直至碗底朝天,大呼过瘾。
接下来的高中生活仿佛过得飞快,一晃,三年高中时光就这样成为过去,那三年使我独立,催我成长,也让我结识了许多正当青春时的伙伴们。如今小伙伴们都已各自成长,为人父,为人母,不再像那些年的少年,唱着“我想有个家”,唱着“我是一只小小鸟”,唱着“大约在冬季”……而今天的我,在想起那些年的我们,总感觉就在昨天,总想起那青菜肉丝面的阵阵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