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我从府山脚下的绍兴博物馆走到仓桥直街。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逛博物馆必然是首选之举。
绍兴博物馆位于府山脚下。作为市级博物馆,绍博除了常态化的展陈之外还会不定期做主题展,比如最近的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守望”就非常值得一看,可以说是北宋跟南宋的梦幻联动了(这应该是近两年以来绍兴博物馆策展的第二次与宋相关的展览,上一次是去年8月份的南宋文物展)。
南宋文物毁损严重,大多以遗迹、修复形式展出,而这次的“守望”展却向河南地方博物馆借调了不少北宋的珍贵文物,对于想要了解两宋文化发展变迁的公众而言,真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中原大地的北宋王朝在凋零之前,给我的印象是《清明上河图》——汴河水运繁忙,船只往来如梭,河边商业活动富饶、经济繁荣,生活欣欣向荣;
也是《东京梦华录》孟元老笔下所描摹的城市盛景、国家富强。“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但可供感知的南宋却是凋零破碎的,临安城的馒头山不足以承载皇城宫城的气韵,绍兴的南宋攒宫又被军阀破坏的七七八八,早就不见皇陵气度。应了孟元老所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一句“暗想当年,但成惆怅”,足以写尽对中原大地的缅怀、思念,暗沉沉的,不明不露。
靖康之乱后南宋皇室仓促南渡,但始终想着归返中原,这在都城的选择上可见一二。南宋始终将临安城作为临时都城,绍兴也只南宋临时都城之一,即使它承载了“绍祚中兴”的愿望。
反映到物质形态上更加直观。绍博展厅中的南北宋文物品类很多,比如瓷器、瓦片、青砖、屋面装饰构件等,同品类的文物放在一起对比时,就会觉得北宋文物更稳重、精细,南宋的则总感觉在细节上做了减法。
这一南一北带来的心理反差,在我站在北宋皇陵的神像海报前的那一刻达到了高潮。明明只是一个口袋型的展陈空间,因着透视点的错觉,我仿佛就站在北宋皇陵之前,中轴对称,神像列队,肃然起敬。而南宋皇陵却在早在人为祸乱中化为废墟,仅留一地遗址可供考古。
透过南北的客使石像、勾栏瓦舍、白瓷青砖,我看到一个即使偏安一隅但尚且期待着“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南宋王朝。历史总是令人唏嘘。博物馆是城市历史的载体,也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叠。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绍兴的历史,那一定要逛绍兴博物馆,多去几次也值得,必定是每看每新。
出绍博,左转上偏门直街。这会天空开始下起了小雨,然而并不妨碍步行。越城区有不少利用沿街老民居改造的咖啡店,偏门直接街上就有一家,窗明几净,灯光温暖。
往前走就是司狱使前。这条府山脚下的小路名字源于古代负责管理本地监狱事务的衙门——司狱司衙门,绍兴方言中“司”和“使”同音,因此这条路被称为“司狱使前”。府山本是绍兴府治所在,由司狱使前这一路名也可知晓一二,府山周边曾分布了不少官府衙门。
偏门直街这一段并不长,步行一百来米左转就是府山直街。府山直街被称为绍兴最有烟火气的老街之一,据说6点到9点有盛大的早市。我到的时候是11点多,路上已经没有多少赶集的人,石板路两侧的店面也关了不少。有家门前挂着“甜酒酿”的牌子,牌子旁挂着的喇叭用绍兴话重复录播着“自制甜酒酿5元一碗”。
迎面开来一辆电动车,轮胎在青石板路上颠颠簸簸,撞击出青石板特有的声音,如果闭上眼睛不看周遭只听声音,绍兴话和着青石板的声音也足以瞬间营造出一个水乡江南。大众理发店正在店休,水产店老板在整理货品,肉铺砧板上肉所剩不多,红色灯罩下的灯光在砧板上均匀散开。六边形的围墙洞口后有一处小院,围墙上挂着定制花圈寿衣的招牌。吕氏修脚店里修脚师傅正在给客人专心修脚,头罩灯向顾客脚上投去橘黄色的灯光。
街末有一家简朴的小餐馆,饿了的话可以在这里吃上一碗鹅肉饭。
繁忙的早市过后,府山直街显得格外宁静,走完这条宁静的青石板路,我在街道北端抬头望见府山脚下的“越王台”,这里据说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
雨开始下大了,穿过越王台,右侧有一处仿古建筑“清白堂”。屋檐底下有人带着狗在避雨,我加快脚步也走到了屋檐下,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背靠墙体面朝屋檐的空靠椅。
坐下后戴好帽子,我舒服地朝后靠下去。瓦当下的雨水汇成水线不断地流下来,路上偶尔有人撑着伞朝山上走去。初春的午后,我因为一场意外的雨被困在屋檐下,久违地在建筑灰空间中因为观雨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静谧,然后安稳地睡了过去。
一个小时后,因一阵寒风的叨扰,我在冷颤中结束了午睡的美梦。正好雨停了,我继续往山上走去。
府山公园环境清幽,不时可以见到跑步的人或者散步的人。沿着山间小路蜿蜒前行,十来分钟便下山到了北门,环山路就这样在我面前延展开来。上山车道及下山车道被城墙隔绝开来,我站在交叉点,看到一辆电动车向上坡奋力跑去。
香樟葳蕤,湿漉漉的沥青路上倒映着若有似无的绿。
从环山路下来是府山横街,横街一端是府山直街、一端是仓桥直街。横街街口有一处亭子叫范亭,好多老头老太太就坐在亭子里闲聊。
石凳上端坐着一条黑白相间的狗,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范亭对面是一处人声鼎沸的棋牌室,屋檐下还有不少老少爷们在嬉笑闲聊。
一直往东走是仓桥直街。过了桥头的香樟树饭店拐入街区南段,又是一处新天地。仓桥直街长约1.5公里,我从中段最繁华的位置开始向南而行,从游客如织的沿街店面走到只有原住民的台门。
过桥的时候有乌篷船在水面划过,吴家台门里停了一辆漂亮的老自行车,孙家台门门内有一只狗鄙夷地看向街道。在赫隐酒店的分叉口,我并没有走青藤书屋与徐渭艺术馆的方向,而是沿着仓桥直街一直往南走,在鲁迅西路的交叉点见到了一家名叫仓桥小店的小卖铺,它破旧的外表下带着时间的腐朽,而不远的斜对面的民居则被年轻人租下来改成了一家咖啡店。
有两位老人家隔着街用绍兴话在拉家常,迎面走来一位活力四溢的年轻人。
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历史街区的原因:这是一个既有新又有旧的场域。旧的人、旧的物件、旧的生活场景还在,新的人、新的物件、新的生活场景还会加入,而且会继续丰沛街区。
我走出仓桥直街,绕鲁迅西路再回到绍兴博物馆,天色氤氲。就这样,府山一带的人文风景在初春的某一个雨天,悄没声地在我心里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