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你会从每天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所有的蠢念头正在一点点地从脑海中移去,而换成了一种更加平淡从容的心境;你会在书中找到一个更丰富与智慧的璀璨世界,它增加了你的幸福感;书还会为我们有限的人生带来无限的可能,我们无法丈量世界每寸土地,不可能一生就能看尽无数风光,更不可能经历那么多的悲欢离和,而书籍却能让我们看见世界,看见别人,也看到自己。
勇气读书第一季
2018年寒假,是我几十年以来过得最有意义,最能改变和提高自我的一个假期。因为我参加了互加的《勇气读书》,和全国的老师和互加的小伙伴一起开心的读书,愉快的学习。在这个假期里,我选择了三本书《岁月如歌》、《教育常识》、《变量》。现在我读完了《岁月如歌》,《教育常识》正在读。
我原来读书也不少,都是匆匆的读一遍,读过之后没几天就忘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更别说去运用了。自从参加互加勇气读书,从开班仪式上,听了吴虹校长讲的一些读书的方法,心里就有了读书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读?所以这次读书我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细读、品读,读后还要写读书笔记进行打卡。 无形之中就把我读的书的内容一遍一遍地加深了印象,留下了一篇篇读后感,在第21天时把《岁月如歌》读完了。
勇气读书第一季是21天,我每天都坚持打卡。 做笔记的时间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先进行设计页面,搭配颜色,这些都不是我的长项,有点儿赶鸭子上架。第21天在cctalk互加计划课上公布了优秀榜单,我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很高兴,高兴读书能充实自己的人生,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高兴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读书。正如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高兴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高兴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勇气读书第二季
我开始读了第二本书《教育常识》,在读《教育常识》这本书时,我有很多顾虑,这本书一看就是知识性特别强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怕理解不了,读的一知半解,也没有什么提高。可是当我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高不可攀,很贴近生活。书里有很多的小故事和教师、学生息息相关。通过一些故事来讲化解知识性很强的问题, 通俗易懂,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忽略的常识性问题。
1. 人只能自己去活着
人只有具备对活着本身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才是真正的“活着”。人永远只能自己活着。这是所谓人的主体性、自由性、自为性等存在的前提。
人性中似乎还潜藏着另一种基因:替代别人生活的欲望。替别人选择价值观,替别人作出各种判断,替别人回答什么是美好幸福的人生,替别人对一些或重大或微小的问题进行思考……替代的结果,就是强加和剥夺,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剥夺别人“自己活着”这一天赋的权利。
活着就是“去”活着, 它是对“被活着”的一种超越,也是人之为人应有的存在本性。在这里流传着《荒漠甘泉》考门夫人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收藏了一个天蛾的茧,它的一端是一条细管,另一端是个球形的囊。当蛾出茧之时,它必须从球形囊中爬过那条极细的管,然后脱身休息片刻,继而振翅高飞。蛾身体那么肥大,而那条管子那么狭窄,人人都惊异于它是怎样从细管中爬出来的。他必定会遭遇许多艰难,付出很多代价才能达到目的。天蛾出茧的一天到了,那天考门夫人守在一旁,看它如何努力的挣扎奋斗,但迟迟没有多大进展,似乎没有出来了希望了,考门夫人渐渐失去了耐心,在同情心的支配下,她决定帮帮它的忙: 拿起小剪把茧上的丝减薄了一些,以为这样一来它就可以更快更顺利的爬出来。果然,天蛾毫不费力地爬出来,身体反常的臃肿,翅膀异常的短小。考门夫人带着热切的盼望注视着它,希望看到他舒展自己的翅膀,显露出细致精巧彩纹,没有想到的是,他非但没有拍着翅膀奋力飞翔,反而蠕动了一会儿工夫就死了。据生物学家的观察,它还是蛹的时候是没有翅膀的,脱茧的时候,它要经过极艰苦的挣扎,以使身体内部的一种分泌液流到翅膀中去,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来。这只天蛾的生命就这样被考门夫人“温柔”和“慈悲”的替代毁掉了。
天蛾如此,人更是如此。因此,我有时候也会犯这样“替代”的错误。我们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问题替代学生的问题,用自己的观点替代学生的观点,用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等等,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无头脑、无能力、无智慧,更无独立人格。或许,这就是没有人性常识的教育造成的人间悲剧的根源。
教育,不是替代学生选择,替代学生思考,而是赋予学生选择和思考的能力。教育唯一能做的,不是替代他活着,而是促使的他拥有更好的“自己去活着”的能力。
2.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
在这一章节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苏格拉底的一个故事: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迪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善问的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提了一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父亲一边指着眼前已经成型的狮子,一边回答:
“就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对!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对教育而言,为“唤醒的教育”和为“雕刻的教育”有什么差异?
在苏格拉底的父亲那里,所以用“唤醒”替代了“雕刻”,他的意思是石狮并不是没有灵魂的死寂石块,他只是被石头这一僵硬沉重之物拘禁了,他通过“雕刻”的方式将石狮的灵魂,从冷寂冰冷的世界中唤醒,让他新“去”拥有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回答,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只有技术没有思想的石匠,而是一位有天赋的艺术家,有着艺术家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为雕刻的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灵魂只是等待教师雕刻的石头,就是拿着雕刻刀,按照心中早已构思好的模样,随心所欲地砍削删减,学生所能做的只是被动承受,偶尔因疼痛不适而抱怨哭喊,也很快被教师的呵斥和刀削之声所淹没。很多鲜活的灵魂不是被雕刻刀唤醒的,而是因这样的雕刻变得麻木,甚至被“刻死”。其实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是这样做的“雕刻教育”,在新学期要改正这种做法。
我们教师要做“为唤醒的教育”, 将学生的灵魂视为等候被唤醒了“种子”,我们需要为种子的唤醒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酝酿,为他们调配提供适当的土壤,水温、营养等条件,一旦时机成熟,种子自己会破土而出,长出本应属于他自己的理想模样。教育的方式,不是直接把种子从土壤里拔出来,而是为他创造适合生长的条件,以唤醒并赋于其内在生长力的方式,让灵魂的种子自己长出来。这样长出来的灵魂,才有坚韧的生命质感和强大的内在力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言: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为灵魂唤醒了教育”。努力唤醒的是人丰富、不可测度的生命潜能,唤醒的是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慕,对知识、公正、自由、希望和爱的追求,唤醒的是丰富、改变和提升自我精神品质需求、能力和习惯。
教师所从事的工作不是雕刻,而是唤醒。其实我们教师大部分都是做着雕刻的工作,而不是唤醒, 这样就把我们的学生给雕刻死了。教育所应做和能做的,就是激活早已潜藏于灵魂中的能力,把他们变成生命生长和创造的力量。
3.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
没有耐心,做不好教育。这故事最适合我们教师读。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加思索的回答:“给我自己用”。
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即可做出了判断:这多么自私的孩子啊!这也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评价。
主持人没有急于给孩子一个评价,而是蹲下来问孩子:“为什么呢?”
孩子此时已满还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主持人的耐心,挽救了节目,也拯救了这个孩子。此时的主持人,就是一位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学会等待,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教育过程中也有许多节点和关键点,通节点的过程是漫长艰辛的,需要持守着耐心,一步一步朝前迈进,很多人就在节点不远的地方失去了耐心,偏离了方向,已至功亏一篑。
有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祖父用纸给我做过一条长龙。长龙腹腔的空隙仅仅只能容纳几只蝗虫,投放进去,它们都在里面死了,无一幸免!祖父说:
“蝗虫性子太躁,除了挣扎,它们没想过用嘴巴去咬破长龙,也不知道一直向前可以从另一端爬出来。因而,尽管它有铁钳般的嘴壳和锯齿一般的大腿,但只会一进去就在里面乱冲乱撞,自然是无济于事。”
祖父把几只同样大小的青虫从龙头放进去,然后关上龙头,它们进去后没有急于四处冲撞,而是耐心的寻找出口,结果奇迹出现了:仅仅几分钟,小青虫们就一一的从龙尾爬了出来。
急躁害死了蝗虫,耐心挽救了青虫。
很多时候,在所有该做的努力都已经做了之后,教育的成功和教育奇迹需要的就是“耐心”。教育之美,一定不是急匆匆中显现的美,一定是从容甚至悠闲的美。
4.教育帮助学生开掘幸福之源。
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构成这种源泉的有五样东西:好奇、乐趣、方法、能力和习惯。
我想说说“乐趣”这个话题,对于孩子们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是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精神需要。
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一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父亲对他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这是一个与大多数家长不一样的要求,让被分数这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的小铃木很是意外:
“60分怎么行啊?”
“60分怎么不行?”
父亲反问道。小铃木一时呆住了。
父亲接着说道: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90分非要争100分,一次100分不够,非要次次100分。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小铃木陡然觉得身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又想,不对,忍不住继续问道:
“这样学习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呢?”
“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父亲的话从此深印在小铃木的脑海里,他按照父亲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并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他在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后,感觉到应该还要读天理: 读每个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百科全书。最后铃木成功了,比班级中的任何一个成绩优等的学生都成功,成为名满天下的小提琴家。
在这个分数横行的年代, 铃木能成功,源于他接受了一次成功的教育,作为教育者的父亲,激发了铃木求知的乐趣。这种乐趣是从阅读的乐趣开始的,还可以延伸到观察的乐趣、质疑的乐趣、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等。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些小故事的道理我们都懂得,学了没有去运用,等于没有学习。那么从现在开始,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世界。
一点一滴,知易行难,做好自己,才能去期望拥有更好的世界,奋不顾身才有资格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2019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