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实践中培养意志力》笔记3
下列行为正在摧毁孩子的意志力
1.案例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父母带孩子去爬山,想通过户外运动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可是不到半个小时,孩子就喊累,发狂要回家。父母不仅没有坚持,父亲反而背起孩子下山。
有的父母更是极端地认为,只要孩子肯用心学习,生活上的其他问题都让爸爸妈妈来解决好了,因而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大包大揽。
但实际上,这样做是很难达到效果的!
孩子的意志力,更容易从游戏和生活小事中去获得发展。一个在生活中怕苦怕累、缺乏意志力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一定是心浮气躁、一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的。
2.案例
刘宇涛似乎迷上了篮球。他在家写一会儿作业,就要把篮球拿出来,练习运球、投篮和颠球等。爸爸妈妈烦透了,篮球与地面、墙壁的每一次撞击,都仿佛砸在他们的心口上。
爸爸终于怒不可遏,一把夺下了刘宇涛的篮球,……妈妈过来帮腔……
本来刘宇涛是打算好好念书的。他打球,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再去碰电脑,能安心学习,因为他做作业的时候,做了一两题就想动一动,如果没有球打,他就会忍不住去玩电脑。
那么,如果孩子在学龄前没能养成好的意志力,在成长的过程中还能发展起来吗?回答是肯定的。
孩子都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他们会通过努力,自我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意志力。一如上述故事里的刘宇涛。
但是,意志力不是说培养就能马上培养起来的,不是孩子发誓说“从今天开始我不做完作业就绝对不玩了”,他就一定能做到的。
孩子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时,常常会出现反复,有时可能需要借助一些外力。比如故事里的刘宇涛,就是想借助篮球这个外力,转移自己对电脑的依赖,从而慢慢培养坚持学习的意志力。
可爸爸妈妈呢,却常常因为缺少与孩子的沟通,缺少对孩子的理解,而导致方法简单、粗暴。像故事里刘宇涛的父母,在孩子自我努力的过程中,却起到了破坏作用。
3.案例
于小明满心内疚地朝家里走去。他本来已经坚持了三个礼拜没有去网吧了,可今天,他又架不住同学的左拉右推,去网吧玩了一个多小时。
“哎,我真是意志力不够强啊!”于小明自责地想,“下次我一定要管住自己,不管同学们怎么劝,我都再也不去网吧了!”
小明回到了家里,一推门,他就看到了爸爸和妈妈两张满是怒气的脸……
于小明被打得眼冒金星,痛苦地捂着脸。
他浑身无力,脑子里一片空白……爸爸竟然跟踪自己!爸爸竟然真的打了自己!……这些念头反复在他的脑子里盘旋着,仿佛在蚕食他的大脑,吞噬他的身体,他忽然有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孩子在克服自己的缺点、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波折,会有反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信任、支持和鼓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会如于小明的爸爸妈妈那样:讽刺、挖苦、嘲笑、训斥,甚至一阵毒打。
殊不知,这样会使孩子的意志力更加薄弱,使得孩子过往的努力前功尽弃。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爸爸妈妈要善于帮助孩子找出原因,还以自信,让他以崭新的姿态重新面对未来。
唯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在与自己的缺点、与困难战斗的过程中,发展出强大的意志力,有足够的意志品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