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90后也开始逐步地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承担压力大小的这个角度来讲,标榜自己是80后或者90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所承受的和正在经历的都大体相似,感觉上像是绷紧的弦,只要再拉扯分毫就会彻底崩断。
我们经常会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房子、孩子,老人的病痛渐多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而且还是大问题。
在面临这样的现实压力上有两种常规反应。
一种是存粮过冬。除了现实压力,还有我们不能左右的环境因素,例如通货膨胀,害怕思想落伍,所从事职业面临淘汰等等。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会促使自己一味去缩减支出,增加积蓄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对不该消费的坚决不消费,对应该投入的也回归到了“能少投入就少投入,能不投入就不投入”的节约本能,不知不觉中,自己对未来的恐惧就会慢慢侵吞掉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意味着自己的成长轨迹由向上的曲线定格成了一个点,自己只能在自己的可见范围内不断去兜兜转转了。
一种是无限期向后拖。人生大事的拖延是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压力大,相信未来的自己肯定做一番大事业,等有钱了这都不是事儿。但不得不承认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生活的前方永远有更多、更复杂的问题等着吃掉你的辛苦钱。这时候有可能房子涨了,身体还不如以前了。所有的结果貌似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很多人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一直追逐的所谓终点只不过是另一个起点。拖延的结果就是站在新的起点上感受更多的焦虑。
这并不是在表达对生活生无可恋,接受现实的价值观。那些对生活爱得深沉的人反而对人性、社会的本质有着充足、深刻的认识,并把略显灰暗的现实涂抹得绚烂多姿。
我们需要对生活的二次加工。我们经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原本是对一种规律的总结,后来演变成了对世人的警语,这时候就起不到多大用处了。现在的“忧患”已经足够多了,而且也没有人喜欢“忧患”,这时候还不停地说“生于忧患”,就感觉是“逆来顺受”,没得选择,再美好的一件事情也只能是疲于应对。是反人性的。
现在看看每天行色匆匆的人流就知道已经没必要特意去强调忧患意识了,而我们需要的是大胆“放任”自己安乐一段时间。因为安乐一段时间是真的要“死人”的,不信你让自己在家啥都不干呆两月试试?这时候不用别人催,自己就会想办法找事做的。这时候同样一件事情由之前的“我应该做”变成了“我想要做”,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心态转变,但意义重大,从中获得的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和主宰感。
在我们感觉自身心力交瘁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放任自己一段时间,慢慢拔掉根植于大脑当中“不得不做”的那些刺,换一个积极主动的视角去看每天经历的琐事,形成新的认知和看法,并为自己的行动加持能量。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自己思考问题过于被动,老感觉自己被生活所“迫害”。一旦看待事物的视角转换过来后,就会发现我们所承受的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耐受极限,只是我们自己先一步缴械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