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看了林超贤最新的电影《破风》,说实话,从头到尾我是按捺着胸口看完的,就如大家所说的,一场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青春梦想题材类电影。飞转的自行车咕噜轮,弯道,直道,斑斑血迹的速度与激情。青春,梦想,可能就是冲着这几个字眼走进的电影院吧。影片结束时荧幕上写着:献给所有还在为梦想而坚持的你!但很惭愧,这其中,没有我。
不知道是我把梦想丢了还是我压根从未有过梦想,曾经我也信誓旦旦说过要在专业的道路上开辟一片新天地,可是慢慢发现你喜欢的和你真正去做的压根是两码事,更不用说这中间其他的种种,决定放弃这条路的那个晚上,我在食堂哭的泣不成声,就好像自己背叛了自己,我是个没有了梦想就不知道怎么前行的生物。也许,是因为我不够坚持,也有可能一开始我就被梦想绑架了,归根到底我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记得有部很喜欢的日本电影《天堂之吻》,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至今印象深刻:“人は生きながら必死になって、自分の才能を見つけようとします。けれど、ある人は最初からそれがあった。あれらは生まれると自分がなにが欲しいをわかる人は、私達、あれらは天才と称する。”
每个人都是一边活着一边拼命寻找自己的才能,但有些人一开始就有了。那些一生下来就很清楚知道自己做什么的人我们称之为天才。
而我们中绝大数,都是普通人。
那些在大学里就把自己人生道路确定下来的人,恭喜你们,这是少数中的少数,毕竟现实的中国大学教育并未很好地教会大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毕业就失业,要么就走家里安排好的道路,要么随便找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说来悲痛,这是我身边大部分人的现状。我曾经问过他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或者你们喜欢现在的工作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些人还觉得我问的问题很幼稚。也许吧,我从来不去羡慕那些做着所谓好工作的人,银行,公务员等等,因为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人来说只是份麻木的工作而已,但我嫉妒极了那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热爱极了自己的工作的人,因为从他们身上流露出的那份快乐和满足真让人嫉妒的抓狂。
现在,毕业一年多了,都说刚毕业的那一两年最难熬。这段时间,我确实走的有点艰辛。第一份工作做了一年,虽然勤勤恳恳也学到了很多,但我清楚的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虽然到现在我还是不怎么清楚自己真正要做什么,但我一直在很努力的寻找。
因为很喜欢无印良品很喜欢家居类东西,曾经想过要做一名设计师。我完全没有一点设计的基础,但感觉自己喜欢,就抓住这一点慢慢去深挖。利用周末我逛遍了当地所有家居类的店铺,还打着幌子说是要结婚来看家具,不然人家店员根本不搭理你啊(至今家具店的店员还打我电话问我情况,实在对不住了啊),你只有亲自去看看这个市场,多和这个行业内的人沟通交流,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一块。有次一个家居店的店长看我第一眼就问我是不是设计师,感觉很有设计师的气质。不管她是真话也好还是只是打个招呼也罢,当时我听了真的超级开心。除了实地调研之外,我还查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研究了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中国杨明洁工作室等的设计作品和理念。也问过身边有做这一块的朋友,或是托了朋友问朋友,还有别忘了万能的百度,所有我能想到的渠道我都用上了,只为更清楚的了解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互联网和创业特别感兴趣,所以花了两个月时间混迹这个圈子。利用周末时间再加请了两天假,一个人说走就走在北京待了三四天。没有去赶什么景点,只是在北京城里兜兜逛逛,去感受感受这个城市的互联网创业气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了中关村,在那喝咖啡喝的都要吐了(平时不喝咖啡的人),研究了3W,车库等各家创业咖啡吧和创客空间,在那也结识了一批创投圈的人。还研究了好几家创业公司,下了好多APP,自己尝试着写了好多产品用户体验报告。一个门外汉就通过这些渠道硬生生的挤进了这个圈。
还有段时间,我自己搞了画册和博客,一有时间就写写画画,因为喜欢;也对摄影着迷过,常常约了的朋友四处溜达瞎拍,因为喜欢;跟朋友一起搞过一个花店,除了上班时间没日没夜地定设计写宣传方案,因为喜欢。只要有一点点可能,我都不放过,不断挖掘自己,说不定我就找到一条自己喜欢而且可以终生奋斗的道路呢?身边的人常常说我太折腾,不安份,不知足,也许我走的道路并不光鲜亮丽,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Paradise kise里说的:“真直ぐになんて、歩けなくていいんだ。多少ふらついても、曲がっても、それが自分の足ならいいんだ。自分の足で歩いてこい。”
不走直线也没关系,走的不稳或是走曲线也没关系,只要用你自己的脚去走就行了,用你自己的脚去走。
很多人也跟我说过你怎么敢想的啦?我为什么不敢想,人生不设限,不要给自己太多条条框框,为什么我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为什么我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或者自由撰稿人?只有敢想敢做,才有可能。
其实我蛮失败的,一年了,我还没找到自己的梦想,但我早已不会被梦想绑架了,现在过得特别踏实,安安稳稳的继续寻找下去,带着工作去找自己喜欢的,在找到之前就好好把手上的事做好。你遇到的事,都因你而生,遇到的人,都因你而来。曾经经历的种种,在未来某一阶段会告诉你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从不后悔我的折腾,每一次折腾都让我收获好多,就算当下没看到收获的以后总有一天也会体现出来。可能是大家都毕业工作了一年的原因吧,最近身边很多人打算换工作,也过来咨询了我好多,可能因为自己在这个问题已经摸索了一年了,所以结合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果对各位哪怕有一点点启发或者有益,就够了,但不喜勿喷,还请出门右拐。
每一份工作都是有委屈的,不可能完美,总归有些部分你不是很喜欢或者能接受,一开始也都是会做一些琐碎和重复性的东西,但你必须要经历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些你崇拜的牛人偶像大多也是这么过来的。所以首先你自己的心态要摆正。在面临找工作时,具体可以参照这样一种方法。在一张白纸上画三个圆圈。一个圆圈里写上你自己喜欢做的东西,另一个圆圈里写上你目前具备的技能或者你适合的职能领域,还有一个圆圈里列举上目前大环境下比较有前景的行业。如果你不是很清楚三个圆圈里写什么,建议通过平时的积累感知完成第一个圈,通过身边人的评价和职业性格测试完成第二圈,通过一些新闻网络熟人等渠道完成第三个圈。若三个圆圈能有交集部分,那是最好最理想的,做中间交集部分的就好,但若三个全有交集比较难,那只能做点取舍,选择其中两个圆圈交集的部分吧,如果实在都交不到一块,要就努力让它们慢慢往一起靠吧。这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办法,虽然没什么科学论证,但身边很多人觉得很可行,所以拿出来分享下。另外,事先了解工作的具体内容,公司的环境氛围,职位的晋升渠道,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很有必要,但切忌纠结于此,想太多就走不前了,不要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况且很多东西你想太多也没用,实实在在去做去落实才是真的,因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会遇到谁,会有怎样的变化。此外,我很赞成罗胖所说的U盘型人才论,在未来,行业与行业的界限会越来越迷糊,因为跨界融合。所以,关键在于你掌握了什么样的技能,而不是你在哪个行业。打个比方,如果你很擅长营销策划,那你可以去公关公司那种专案全案公司,也可以去某一具体行业的某一公司负责市场营销,也可以自己搞搞自媒体。所以说,当你掌握某样核心技能时,你的路变宽了,你会有更多地选择,就像U盘一样,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其实,很早之前,朋友就催着我写一篇类似的文章,自己确实也一直在思考,但因为每个阶段不一样,感触一直在变,所以一直觉得还没到时候。这次借着两部电影,也感觉差不多是时候了,所以啰啰嗦嗦写了好多,但都是这一年来的一些真实经历感受。没有鸡汤,就像本平台的初衷那样,真心换真心。
此文送给自己,也送给前行的同路人。风在前,无惧。但若还没有,那就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