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高校数量众多,相关校园规划和建设也很有特色,如果要评选一座最美高校,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对很多学霸来说,高校之美可能在于一流的教学硬件和丰富的教学师资;但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高校之美就是园区环境。比如在城区就有一条最美的高校校园马路,它仅有1.3公里长,但路两边遍布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树冠遮天蔽日;众多成排的红色建筑宿舍和教学楼陆续点缀其中,形成巨大反差,富有美感;漫步其中,基本上随意拍摄都能收获一帧帧优美画面;这条马路就是位于华中农业大学校内的学院路。
学院路位于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部,处在南湖路的延长线上。从整体来看,马路处在校园中东部区域,马路呈东西横向,西段连接南湖路,东段接壤厚德路,沿途多是教学楼和宿舍楼。学院路的长度在1.3公里左右,与一般市政道路对比,它可能只有两站公交距离,算不了什么,但在校园内部,这样一条马路却充满亮点,最直观的便是路两旁的行道树,是清一色的高大梧桐树。从梧桐树的树龄和树冠能看出来,它们的种植年代久远,代表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难得的历史遗留。
有行道树的最大优势便是丰富了校园的颜值,它使得原本单调的建筑加马路的格局变成行道树点缀的丰富立体场景,尤其是这些行道树树龄超大,树冠蓬松,遮天蔽日,成为一方地标一样的风景。梧桐树的存在首先点缀其他的风景建筑,其次它自身也成为一道风景,最后更成为一届届学生青春记忆的风景。一年四季,夏雨冬雪,秋高气爽,梧桐树的景观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会将校园映衬出一派文艺气息,非常迷人,成为绝美景致。
学院路上不仅有梧桐树,与梧桐树相互辉映的还有树旁边的各种建筑,比如说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等。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建造,学院路两旁的这些建筑风格都非常突出,比如说它们的外墙装饰材料都选择成红色,一排建筑就是一排红色连成线条。加上这些建筑的楼层都不高,至少没有超过梧桐树的高度,于是自然而然属于“躲在”树后的小家碧玉,与树的颜值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每一年的新生入学,他们从南湖路上进校园,再走到学院路上,无不被行道树和教学楼等建筑景致所吸引。红色的教学楼,绿色的行道树,在油画的色系里反差巨大,于是在学期的社团活动展示里,总有各种绘画作品出来,博得阵阵喝彩。也有其他学校的同学到华农来,首先也会被学院路的美丽景色所感染,这样的景致在城区高校里毕竟是少数。另外,也感触于华农的特色专业非文艺,不然这些富有敏捷才思的学生们一定会发挥创造出更多有情感的作品出来。
作为武汉城区校园面积最大的高校,在华农学习生活,来往于各个片区,必然少不了校园巴士。住在西门和北门附近的同学,每天上下课都会经过学院路,那里除了有公交接驳外,还有校园巴士路过。校园巴士,发车间隔短,乘坐舒适,本就是为服务学生而设,它从南湖路的终点开始,沿着学院路往东,陆续会上下一些同学,也基本上路过了整条路上最美的几个点。寒来暑往,晴天下雨,巴士不会停,等车上下的同学也络绎不绝,坐在巴士靠窗的位置,浏览学院路沿途的风景,就能明白这几年的校园时光,该是多么灿烂美好。
对了,拍摄学院路的美景,除了步行外,最有效的一个方法便是乘坐巴士,利用巴士速度均匀的特性,基本上可以捕捉到很多有意思的场景。小编读书的时候一直热爱摄影,对华农也有独特的感情,虽然那时候玩摄影的装备很简陋,但好在爱动脑,充分利用有限硬件发挥创意,也定格出了很多好照片。印象深刻的有大二的时候跟着校园巴士跑,捕捉运动镜头,让司机师傅误以为要赶车又不上车,难以理解;后来大四的时候,又一直占座不下,还架着三脚架挡位置,又让司机师傅疯狂吐槽。
当然了,读书时候玩的摄影不是一个人,是三五成群的好友,且每个人的装备都不相同,也正是这样的契机,让小编摸透了高、中、入门各档位的相机功能,无意间为后来的工作埋下基础。那时候摄影的好地方,有学校的南湖,有梧桐路,也有最爱的学院路,群策群力,拍出的作品自以为非常震撼。只是如今,小编有时候也会路过南湖路,看着数年间毫无变化的老地方心生感慨,其实有时候也妄想着路尽头的学院路上,希望会出现那些年的好朋友们,只是偶尔妄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