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岁的他意气风发,自言“定然魁甲登高第”,却一朝落榜。于是作了一首《鹤冲天》自嘲“偶失龙头望”,不想上达圣听,落得御笔朱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四次落第的才子词人,只能是白衣卿相,四处宦游干谒。他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借由一首《八声甘州》,来感悟他的人生追求。
“一字逗”领起,“八声韵”齐整,琅琅上口。古语云:“好的诗词,掷地作金石声。”因声求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志。柳永这首《八声甘州》是经典之作,依然延续了词的传统风格,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摹绘秋景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个“对”字领起,写词人目光所及之景,“以我观物,物皆我色彩”,这就使得景物都沾染了词人的主观情绪。那词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清秋画卷?
从“对潇潇暮雨洒清秋”里读出这是一个疏朗的清秋。“洒”字用的极为传神,不仅状秋雨动势,而且绘秋雨之声,写出了清秋暮雨的神韵。不同于“润物细无声”软绵的春雨,也不同于“雨如决河倾”暴虐的夏雨,这是干净利落的秋雨,营造了疏朗清冽的氛围。上阕以写景为主,层层铺叙,以种种凄凉秋景抒写心绪。
百感秋心
景是情生发的依托,情是景伏笔的升华。上阕暮雨江天、霜风关河残照里颓败惆怅的清秋,又生发了词人哪些愁绪?独倚高楼的佳人,白荷十里的家乡,飘泊不定的孤苦,暮年羁旅的惆怅,都让柳永心绪难平。
概括来讲,愁绪有两种:一是游子之愁,清秋暮雨,本该西窗剪烛,围炉夜话,但属于柳永的却是江湖怅晚,独自凭栏;二是秋士之愁,繁华落尽,满目萧瑟,四处漂泊,羁旅天涯,顿时会生发迟暮不遇的伤感之情。
铭志秋士
草木无情尚且按时凋零。人为万物灵长,诸多忧虑感于内心,尘世繁杂劳累躯体,内心有感于悲凉的秋景,就一定会伤怀悲叹。羁旅宦游路上的柳三变也不例外。在满目萧瑟之中,不禁扪心自问,“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既如此,何不归去?
柳三变一路跌跌撞撞走成了柳永,在变与永之间,横亘的不只是年华,更是才子词人心中的庙堂之高。自是白衣,却慕卿相,到底是意难平。
如果说苏轼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抒发的是宦海沉浮的苦闷挣扎,那柳永的“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抒发的就是他怀才不遇的愤慨惆怅。
多年的宦游干谒,名缰利锁,磨灭不掉他的仕途之心。柳永一直都在失意中追求,在追求中失意,在绝望里希望,在希望里绝望。这是中国古代士人“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可悲可叹的宿命。是整个时代织就的大网,挣脱不开,甚至可以说文人士子们不愿意挣脱,还甘之如饴,在网眼里徘徊矛盾,终究求不得也放不下,为之苦苦追求。
但柳永的可爱可敬之处就在于,他在这满是荆棘的束缚之网上,用淋漓的鲜血,浇灌了诗词的花条,于秦楼楚馆、于羁旅漂泊路上、于心灵的荒芜处,绽放出娇艳欲滴的花朵来。
他早年名三变,源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及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柳七也有三变:初也闲适,耽之风流,委实困顿。状写他人生的词作也有三变:有都市风物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让金主完颜亮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秦楼楚馆“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里青楼女子卑微却真挚的钦慕——羁旅宦游里的“故乡渺邈,归思难收”让千年后的游子感同身受。
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在挣不脱的网里,独辟蹊径,开出花来。这花,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所以无论是他的诗词,他的人生,还是他上下求索的精神,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自是白衣,却可睥睨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