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手下的孩子都是97、98年的,你会发现他们很有想法,喜欢活在当下。他们没有生活的压力,所以会想我为什么不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去享受人生,加班有什么意义,客户的商品卖不卖得出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有点扯远了,事情是最近有个资质不错的孩子跟我提了离职,暂且叫她小A。原因是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她已经颓靡了很长一段时间了,马上就要抑郁了。问她原因,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没办法对症下药。其实活了一大把岁数,别人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也答不上来,只能笑笑说,活着就是意义嘛。我对人生意义的见解,显然是无法让她信服的。
在我寻找解决措施的时候,《被讨厌的勇气》出现了。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个人和这件事情。
从“原因论”到“目的论”,直面被讨厌的勇气
小A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而要离职这件事情。你发现从佛洛依德或者荣格的原因论,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我之前是原因论的信奉者,比如说经常打骂孩子是因,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是果。所以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来不打骂,因为我相信原因论。而《被讨厌的勇气》却说,无论之前发生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
拿小A来说,从原因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会觉得她独自一人在大城市,没有朋友,归根到底是缺少爱。我只能给她更多的关爱,想办法让她融入团队。
那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她这个时候离职,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对她有什么好处呢?
从孩子的成长经历来看,她起初进步非常快,得到了老板和客户的赏识。但在几个月前她受到了挫折,对她的赞赏变少了,工作修改增多了。她来到了每个新人必须经过的瓶颈期,而她又是不断要求自己有进步,保持优秀,获得赞赏的人。
那么离职对她的好处就是,通过找寻人生意义这个高大上的理由,以此保持优越性,逃避挫败感。她内心的独白可能是,是我自己不想从事这份简单的工作,而不是我做不好。以她的聪明,换一份新的岗位工作,又可以体会到那种飞速成长的快感,获得惊叹的赞扬。
实际她缺少的是面对平凡自我的勇气,缺少面对瓶颈期里投入大收获小的勇气。
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过度追求优越感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感,继而有了普遍的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优越感其实是一种自卑感。优越感越强,自卑感也越强。有些成绩很好的人,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得很离谱,让人觉得简直看错他了。小A就是这种情况,她提出离职以后,工作质量大幅度下降。以此再度获得了我们的关注,因为她在上升期和颓废期的差别真得很大。她追求的优越感,是与他人比较的优越感,要么最好,要么最坏,总之不走寻常路。正确的优越感,是与理想自我比较的优越感。价值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
体悟“我对共同体有用”,感到自我的价值
小A在公司找不到自我价值,还有个原因,是她把自我价值都建立在自己技能的成长上。殊不知对同事的帮助,对公司的贡献是更重要的价值。她没有站在公司的角度,如果这份工作周末前交不出,会让公司蒙受损失,而只看到公司让她放弃了休息,被迫加了班。
阿德勒强调人只有在可以体会“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用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人为“我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自己价值。
明天,将是我跟小A的最后一次谈话,我该把有些残忍的想法告诉她吗?我也缺少被讨厌的勇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