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星堆文物火出圈了,出土的黄金面具、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透过这些新出土的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
无论是这种以物体形式存在的记忆,还是博物馆里书写在石壁上、兽骨上、卷轴上的记忆,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而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信息时代,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又能保存多久呢?如果有一天网络平台关闭了,那些记录的美好回忆、人生感悟、学习资料是不是都会消失不见?
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互联网没有记忆》这本书,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保证记忆不会消失。
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膨胀的信息?
有这样两个研究:“现在每48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文明开始到2003年累计的数据总量”,“当今世界90的数据,是近两年内产生的”。前者来自IDC(国际数据公司)的研究,后来来自IBM的研究。
这两个研究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这是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生产过剩的时代。
在这些海量的信息里,真正有用的又有多少呢?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
事实上,这不仅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自古以来,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至今一直如此,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创新,都会促成信息膨胀以及信息生产过剩。
只是,我们拥有大量的知识,却不知如何去使用,同时还渴望能获得更多知识。
此外,一个人的注意力和吸收信息的能力有限,我们没有时间对它们进行消化、分类,也无法忽视和抛弃那些没有持久价值的信息。
这就像网盘里不断增多的文件包,总以为自己会花时间去看,结果只是单纯地存放起来,时间久到看到文件名还要思索一番。
《互联网没有记忆》提到:这样的行为是一种人类状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产物。
尽管信息过载,但是我们的新生代是数字原住民,从小就习惯了大量的信息,并不会觉得丰富的信息是过载,自然可以本能地过渡。
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发明了一种记忆系统——助记码,即我们熟知的记忆宫殿。
记忆的好处就在于记忆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过往看到未来的景象。
当然,记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善于记住有价值和必要的东西,忘记不再真实或不再有用的东西。这就好比搬家时,我们知晓打包带走什么,哪些需要扔掉。
而这些我们留存下来的记忆,是一代代人所创造的成果。而这个记忆成果,成为了我们可以汲取营养的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体。
而要想在数字时代掌握记忆,我们需要重塑数字时代的读写能力、更新公众政策,还有投资存储记忆的长期机构,这样才有利于集体记忆留存到未来。
希腊人对人类记忆做的又一发展是,建立了作为学习和学术中心的图书馆。
《互联网没有记忆》写道:“一座伟大的图书馆总是包含着人类已经丢失的思想和创造力,这些都是在数代人以前创造出来的,是在已经消失的社会中保存下来的。”
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如同综合性图书馆一样广泛。但相较于图书馆,互联网能更有效地提供一些服务,以及只有它才能提供的独特服务。
同时,这让我们产生了顾虑,我们潜意识里会认为,用硅芯片介质所储存的记忆很容易被意外删除和覆盖。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证记忆不会消失呢?作者艾比认为:多复制一些,分散开来,以防损失。
写在最后
杂志《科学》评价《互联网没有记忆》:“本书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当我们以博物馆的藏品、图书馆的书籍等方式来了解过去、了解历史,那么后代将通过数字记忆来了解我们,记住我们。
所以,只有学会了如何去管理数字信息、共享数字信息,使其承担如书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才能确保数字存储将人类的对话传递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