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柴静在《看见》说过: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我们会羡慕成功者头顶上的光环,却也许不知道他们背后艰辛、持之以恒的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一个人要想获得多大的成就,就要忍受成功道路上的孤独、寂寞;要在前途迷茫时,依然有坚定的信念,缓慢而坚定地向前走,无论前面的道路是否崎岖不平,无论前面的道路是否艰难坎坷。
李安是华人界赫赫有名的导演。他曾七年赋闲在家,没有收入来源,靠妻子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可是,他内心有一个声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但是,生活毕竟是现实的。李安也曾经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不知道未来的路还要走多久。有一次,他对妻子说:“你为了受了很多苦,为了减轻你的负担,我找一份修理电脑的工作吧。”他的妻子却回答道:“你要坚持你的梦想!”
妻子的话如同一座灯塔,成为李安前行道路上的一束光。秋去春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安凭借自身不懈地奋斗,拍出了许多为人称赞的作品,比如:《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派的奇幻漂流》等,使自己在影视圈名声大噪,独树一帜。
尼采说过: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如果你要在成功的道路上看到曙光,除了自身的坚持、耐心、刻苦之外,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毕竟选择永远大于努力。
《刻意练习》这本书强调: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正确的方法练习。而刻意练习需要特定目标,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从量变到质变;需要发生在舒适区之外,要求人们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们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需要有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在富兰克林早年的自传中,富兰克林描述了自己年轻时怎样致力于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
后来,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自己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于是,他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相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因此,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富兰克林发现,这些练习的最大问题是,他的词汇积累并不像《观察家》的投稿者那样丰富。这并不是说他不认识那些词,而是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为弥补这一不足,他相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大量其他不同的词语,他通常不会想到那些词语,只有在需要与诗歌的韵律和声律模式相一致时,才会去努力搜寻它们。因此,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
通过上述三步的反复练习,富兰克林成为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理查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任何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的,它的背后必定充满着艰辛、苦楚和不易。每个成功者都是伤痕累累的幸存者,因此我们不必羡慕他们。我们要做的就是:抱着敬畏的态度,努力地过好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分和每一秒,至于那个结果,就别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