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课之前:
如果直接出示这个标题,学生就已经知道我们的相貌是各异的了。
因此,我查阅了一些文章,把标题换成了“我们的相貌-各异”。“各异”是在探究之后加上的。
“观察我们的不同”活动中,让学生相互画一画相貌的特征,这可能比较困难。学生只知道我们的相貌不同,而且是相貌的各个部分都不相同。因此没有办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相貌特征的典型性状。
因此,我使用了参考文章里的导入活动。在导入活动中,先出示一张被覆盖的本班学生的照片,然后逐渐部分地显示出照片。学生对猜测是谁很感兴趣。
二、第一次课之后
结果:
导入活动可以很好地引入我们的相貌这一主题。并且学生会关注到性状。(虽然这个时候学生不知道这些称为性状)
但是,在探究活动中,出示学生的照片,让学生对比他们同一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包括五个相貌特征:发际,酒窝,眼皮,耳垂,舌)
这时学生的关注点在同学本身上面。因此,可以说,这时课堂的活跃不属于对性状的观察。而且学生在看了照片后,都迫不及待的相互观察。但这时我没有留时间先给他们观察。
不过,这时有学生提出相貌特征的判断标准。眼皮这一相貌特征中,一单一双属于什么性状?内双属于什么性状?睡醒了以后变成双眼皮,属于什么性状?这时,让他们把这些划分到双眼皮或者单眼皮中,就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但是在对发际的判断中,学生有疑惑。有些同学的平发际线稍微有一点头发,因此判断出现困难。
三、第二次课改进与疑问
改进:
1、在导入活动展示完一张照片后,提出我们的相貌。
2、在探索活动1中,展示一种相貌特征的两种性状时,用打比方的方式提出性状这一概念。(眼皮是一种相貌特征,双眼皮和单眼皮是表现出的性状。)
3、在探索活动1中,不展示学生的两张完整照片,而是,部分遮挡,显示出需要学生观察的性状。然后,展示出完整照片→学生相互观察→统计全班拥有这种性状的人数。(通过举手统计)
4、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拥有的性状不同。例如前一个班级有学生有酒窝,而后一个班级都没有酒窝,但是有同学是自然的卷发。因此,一个课件只适用一个班级。
5、探索活动2中,学生需记录自己的性状密码。找一个同学,统计班上与他性状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相同的同学的人数变化。如果有五个形状相同的,那么为什么他们的相貌不同?(因为还有更多的性状没有记录下来)如果没有,那可以说,没有同学的相貌与他相同。
疑问:
1、研讨:性状的组合。从探索到研讨的过渡比较生硬。直接提出性状的组合不太恰当。
2、拓展:双胞胎的相貌一模一样吗?我们学校有一些双胞胎同学们观察过他们的相貌,不是一模一样的,比如:有没有痣。所以这个拓展活动不足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是否需要提高到遗传层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