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班第12次课

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2-3-27讲十坚持分享第983天

一、自我

自我,又叫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如果别人在赞美你,其实在赞美她认同的部分

如果别人在否定你,其实在否定她不认同的部分

咨询师特别想帮来访者的部分是自己缺失的、自己擅长的,(自己有的,自己没有的,自己想要的,)跟自己有关,怎么在这些地方就稳不住了,很想说的都先不要说,都是自己想说的,不要太自恋,别人夸自己不要高兴,其实在夸自己

最重要是自己认可自己

主我:真实的我,我是谁,一直在变

客我:自我评价的我,我认为我是谁

镜我:像面镜子一样反馈他人,别人反馈的我,我认为他人认为我是谁

主我是客观公正,又是随时变化的,更重要的是客我,客我是受镜我影响的

我是一个好妈妈(客我)

重要理念

1.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罗杰斯)

2.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你是谁?自我认知发生变化,情绪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咨询学习就是不断改变对自我的认知。

3.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重要程度,这叫焦点效应。会导致透视度错觉。

在高位最容易认为,离了自己地球都不转了。

对于家人来说我们是最重要,其他的系统离了我们该怎么转怎么转。

多陪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基础  生理 自我的载体

2.心理自我——中介  心理 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

3.社会自我——核心  社会 扮演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的核心

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但是还是要做

判断适应程度就是看社会功能,比较好就是活得比较好,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

4.理想自我——驱力  理想 期待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个体行动的原因

没有梦想去创造梦想

奇迹问句探讨想要的未来,编织一个梦

动不动就活了,因为没有奔头,没有价值依托

我是谁,我为了什么而活

5.反思自我——反馈  反馈 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说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过滤一下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自我引导

青春期完成自我的同一,不然会导致内耗纠结,为什么活,意义何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出不来

有的对自我认可度低,有的高,认为的和客观的最好同一

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能力、什么人,有的不同一就是出现问题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陪伴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的正向反馈,太多也不一定好,孩子也不一定认同。消极的反馈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

不配得感与父母的否定有很大关系,自我攻击,得到意味着背叛。

牵涉实际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

2.解释经验:自我解释

相同经验不同解释

他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会影响他对事情的解释

考试95分

学生A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学习困难,感到欣喜。

学生B认为自己学习有信心,认为是失败和挫折

一个高考生600多分,抑郁了,觉得太丢脸了

3.决定期待:自我期望

情景要求,行为解释,自我期待(就我这样,还能考上大学吗?)

破罐子破摔

自己真行,也认为真行。

自己不行,也认为自己真不行。

哪一种人最不幸福:真不行,认为自己真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小姐身子丫鬟命。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1.生理自我

个体会自己其他的认知——占有、支配、爱护

物权感:用我来说话,有自己独立的意识

2.社会自我

处于自我中心:用社会标准约束自己,了解期待,调整行为

被人评论,自己不知,多说好话,多支持

环境稳定,朋友稳定

幼儿、童年、青春前期

3.心理自我

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青春期成年,10年左右

父母成长的程度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程度

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二、身份

(一)定义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来咨询不一定认同自己的咨询者身份,所以很难有效果

来欢迎,去不留,不求不帮,需要当事人对自己的身份有认同

考虑内心的意愿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3.多重性(好多个身份,角色)

4.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5.契约性(不是你说结束就结束的)

三、自尊

1.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还包括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他人尊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高自尊,看到自己的优势特长,了解自己,从而可以尊重自己,有不配得感会作践自己。

到达一定的程度和地位需要他人尊重,会攻击别人

2.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

3.自尊涉及到: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自尊需要

个体:成就、优势(优越感)、自信的欲望

每个人都希望呈现自己的优越感,满足自尊的需要。

结婚前聊男朋友对自己多么好,结婚后聊孩子多么优秀。

总是在朋友圈炫的,不笃定自己的感情。秀恩爱死得快。

社会: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缺哪一块就需要哪一块

自尊公式

詹姆斯提出:自尊=成功/抱负

成功越大,自尊越高,抱负越大,自尊越低,抱负小一点,小步成功多一点,不断积累,自尊指数就高一些。

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自尊源于比较,坚信自己需要的,回到自身。回到初心,不比较,幸福指数更高。

自尊的威胁往往来源于身边的人

更嫉妒身边的人,没有什么事比闺蜜倒霉更让人开心了

不好了笑话你,好了嫉妒你

自尊相关心理学名词

辐射效应(扯虎皮拉大旗)

对比效应(武大郎开店)

高自尊与低自尊的比较

低自尊特征:贬低自己,不自信,无价值感,人际敏感,不愿意敞开心扉,抵制变化

高自尊特征:自信,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接纳自己及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也能客观看待,愿意敞开心扉,适应能力强

别往自己身上套

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正确关系

积极、正向关注、鼓励、正强化,该有规则还是要有规则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别只关注学习,关注全面发展,关注亲子关系

花时间去陪伴孩子,爱他,在乎他,笃定的认为父母爱他,也值得父母被爱,就会有力量有底气。

不要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2.行动表现的反馈——及时表扬和鼓励

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活动性质

正反馈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参照群体

相似性比较,恰当的位置

想清楚最想要的是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最怕有些人会忘掉来时的路,忘掉了初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