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驻村生活转眼已过600多天,在这个深入基层的岗位中,我不断用耳“闻”、用眼“视”、用脚“触”,让“三感”与基层实践撞个满怀。
耳向外听,细“闻”民声。在村中主动和群众共坐“一条凳”、同喝“一壶茶”,积极与群众“搭话”,不反驳群众的发言,让群众敞开心扉说真话,敢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倾听民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群众表达心声时,不能光听不记,如果群众讨论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要检索有没有相关的农业补贴;群众讨论牲畜、家禽养殖情况,要提醒其注重环保要求。听计于民、听需于民、听政于民,积极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事,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群众合理需求。
眼向下看,重“视”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下到自然村,见到一些在家门口乘凉的老爷爷老奶奶,不妨俯下身子看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反馈给他们在外的孩子;再看看他们手中的“活”,帮一下补衣穿线难的老奶奶穿针,或帮一下不懂操作的老爷爷调好手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对老百姓来说,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急事、难事,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脚向前迈,深“触”泥土。“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要主动迈开脚,让脚多沾泥土,沉淀真情。主动跟随村干部走出党群服务中心,走进田间参与垦造水田项目的测量工作,参与红火蚁防控工作;在台风天积极入户劝导群众转移,发放防汛物资,保障村民生命安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工作不可“纸上谈兵”,需要真正“倾身”基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让好政策变成“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用“三感”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淬炼青春,全力下沉一线,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闻民声、重民情、办民事,融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