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习性
云野
心性、习性对于一个初生的婴儿,可能是空白的;就看后来的时光给他上了什么颜色,而他又愿意接受什么颜色。再不是,他自己调出他特有的色彩。
乡村生活的习性,给人带来的好处是野,甚至野路子也不少;当然最不能少的,就是想尽办法把要办的事办好。在这种驱动之中,人难免踩中各种隐藏的“线”;规则之线,在每个时代都是存在的,无论是否默认,我们看到了入门的门槛与标准,还看到了高压线与底线、原则线,一旦触碰心思几乎碎裂,怎么会这样的?其实,过往习性的潜移默化与推动,我们不知不觉就陷进了去。不但是涉及设计的,还有更多的悄悄时代改变。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确实很大,人与人之间就可以织成一张张的网,谁是网中人,好像谁都是。网也可以是必达的平台,更可以是一种重新的学习,在这种无形之网中,我们可以是透明的——那颗七窍玲珑心也是透明的吗?倒不觉得是,只要有行为显露,大数据的信息与规律轨迹,就显示了事情到了某个程度就会爆发。有些人以为环节、关节点,是可以委托的;事实不是,关键还是那个本人他自己想搞啥,并且搞那啥时是否曾经用过心、用过力——成年人多数认为,结果会告诉你如何。
好吧,注重结果,过程忽略,一切简化,那我们还使用那么多复杂的高科技干嘛?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都会影响着人的存在状态,环境催化也是存在的,追问心性几何?我们不知不觉追问到哲学的源头与自我的省察,没有追问的过程,人都几乎糊涂,糊涂到自以为可以巧妙躲过一切,甚至以为世界为我造。其实,不够谨小慎微,随时的折腾都会来到身边;不过,我们人就是喜欢找刺激、找折腾,随着生命状态的摇晃,人似乎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闯荡着。这些闯荡,似乎撕裂着互联网的监管,实际上现实与想法差距总是有的,我们看起来很聪明,也看起来很有慧力,甚至能力。
实际上呢,一场场大自然的气候流动,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渺小,也看到了对生活简单的哲理。是的,裹腹之后,我们对科技、自然、社会、人文、融合方面做了多少的综合平衡?精致极度的底层逻辑、深藏逻辑大厦还在?就在生活的聊赖之中,正常工作、山野休闲,倒是成里现代文明的奢侈品。
看起来那些热闹的,其实没有回归到原色,原来的逻辑秩序,那只能是新的“飘”。至于飘向何方,与心相关,也与习性的聊赖相连。改变与坚持,总会看到新一代的魅力、新型社会的活力。
看到各种事,只能祝福自己,也祝福人类,祝福着所谓的“福流”与“福气”,一直萦绕在你我他的身边。就像那个奥运华裔那样,活出她的状态,活出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