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说及竹乡,大可以列举中国有十大竹乡。即便在浙江,如果问及竹乡何处,其必曰:安吉或临安。其实作为竹乡,金华汤溪曾经的姑篾古国,则远比安吉或临安都要历史悠久。
那么,姑篾古国今安在?
姑篾国,也作姑蔑国,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现在的汤溪龙游一带,当时被称为“越之西鄙姑蔑地”。但是,就在这块荒蛮之地上建立起来的姑篾古国,与竹篾有着怎样的联系?而它的前世今生又会是如何呢?
那么,首先请看姑篾之“篾”何来?
关于姑篾,从训诂学来看,可以这样认为,姑为语气词,篾才是一个地方的实质。“篾”就是竹子,其实“蔑”乃“篾”之别字。至于姑篾之“篾”,篾出于竹。然而,姑篾产竹,还得从遥远的古代说起——
据学者考证,姑篾最初是族名,是妇好的后裔。妇好何许人?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孤竹国之公主。孤竹国又在何处?它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孤竹者,少竹也。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关于孤竹,古书上常常写作觚竹。《尔雅》中曾明确做过介绍:“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
及至商被周灭亡后,姑篾人辗转南迁于今天的九峰山下,后人将族名指为地名。再到公元前988年,江南最强盛的楚文王开始征讨徐国的徐偃王,徐偃王不忍因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采用了以退为进的办法,带上了数万百姓进行东迁,途经越地这块青山绿竹之地,许多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徐氏后裔便在此建立了姑篾古国。
由此可见,作为姑篾古国的标杆就是竹篾!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姑篾之“篾”的来路,还得知道一下“篾”的用途。
有了竹篾之后,那么南迁而来的姑篾人在生活起居上就多有变化了,于是他们成竹在胸,便开始有了自己崭新的生活,其势如破竹。姑篾山民几乎人人都懂得伐竹剖篾,他们先剖开竹子,再把竹子分出篾青与篾黄来使用:篾青编器具,篾黄当柴火。
当柴火的篾黄,其中最为重要之途就是制作火把。那制作流程则极为简易,篾黄先经水浸泡,然后晾干,再捆为一束,点燃举手高擎,便是火把。姑篾人举着火把,从遥远的春秋战国走来,经秦汉,跨唐宋,越明清,到现在生生不息,就是得益于这些竹篾!
所以,一个曾经缺竹的国人,能够寻找迁移到一方产竹之地,这是最理想不过了。那么,如此说来,姑篾古国实为“竹”的古国了。而汤溪一带,则理所当然地被引为“篾”的古都。
因为姑篾之地,乃“竹”的古国,所以当然应该物尽其用。姑篾人伐竹成具,什么筷、竿、篙,什么笛、筝、竽,什么签、笺、策,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何曾离开过竹子?姑篾人选择这方宝地,那是何等地聪明!
至于用篾青编扎而成的篾器,这在姑篾人的生活中,那更是数不胜数。有头上戴的斗笠,手上拎的篾篼,臂上提的篾篮,肩上挑的篾箩,背上扛的篾篓;还有储物的竹筐,睡觉的竹床,居住的竹篷,如此等等。
然而,最让我们叹服的是,有一种“纸”,或者说有一种“篾”,当然,更确切地正如姑篾人所称的叫“纸篾”。“纸篾”是什么?是“纸”,也是“篾”,是“篾”做成的“纸”。“纸篾”有何用?可以制作引火之苗,如油灯里点燃的火苗;“纸篾”尤其成了抽旱烟老农的心爱之物,他们一手拿着烟杆,一手拿着纸篾,“吧嗒吧嗒”,那份惬意地抽着旱烟的劲儿,在那物质贫乏年代,一盒火柴尚且耗之可惜,更遑论还有什么打火机可用了。
其实,所谓“纸篾”,只是作为火苗的一种材质,只不过这个“纸”是用“篾”做的。那么“篾”如何制作成“纸”?
姑篾大地,自东而西,有琅琊、塔石、莘畈和上阳等四大溪源的山垅,条条山垅,翠竹遍野,就地取材,是造纸的最好基地。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存有大量的“纸槽”。纸槽,就是传统手工的造纸厂。纸槽造纸的工艺流程大抵是这样的:砍下的嫩竹先劈开,投到石灰池里腌制,待到竹丝烂透后运到水碓里舂料,料碎后再拿到纸槽上加工成纸片,然后把那些纸片一张张地“撕”下来晒干烘干,最后磨平置放捆扎,就可以留着待用或者待售了。
原来被誉为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这样容易地被我姑篾人学会了。
姑篾人对竹篾那种深入骨髓的喜爱,也许就是出于基因遗传的缘故吧。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姑篾人则发起成立了一个个叫“篾业社”的社会机构,“篾业社”何用?就是把当地的那些篾匠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手工业社,这样的生产,既服从于当时的政治社会需要,又使得制作篾器的手工艺得以保存。
所以,在农耕时代,竹篾的用途几乎成了当地百姓生活的全部!
但是,而今的姑篾之“篾”,它的去路在哪里?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的巨大变革,曾经传统的手工篾器早已被那些批量生产的金属或塑料器具所代替了。所以,在惋惜之余,能否可以去弥补呢?我想,姑篾大地应该建造一所“竹篾馆”,因为有了这样一座博物馆,就可以把一些有关竹篾的名优特产汇集在一起。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便是最末代的篾匠也行将年迈,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抓紧传承是当务之急,保存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竹具篾器已是迫不及待,保护好相关的古迹遗址更是任重而道远。大家也都知道的,有些工艺,绝非仅仅就是消失了一件简单的物品,也许我们从此失去的将是一种生存或者说是生活的方式。比如串蒸笼,这种竹制蒸笼里刚出笼的馒头包子,所散发出来的那股淡淡的竹味清香,那是任何金属器具都无可替代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在过往的农耕文化中,竹篾就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独树一帜。用竹篾编织,传承文化;用竹篾造纸,传播文化。曾经的竹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我们却殊不知,竹篾竟然与古代的一个姑篾小国却是渊源深远。
所以,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却忽然地又想起了沙畈乡颇有创意的“竹笋节”,如果再推而广之,在农历五月十三竹生日再创办一个“竹篾节”,以此表示对竹篾的珍惜,还有对先祖的怀念,并从中去发现姑篾文明的发展史,不知妥否?
但不管如何,作为姑篾国的后裔们,回顾我们的来路,再看看我们的去路,我们现在究竟该如何去作为呢?
我们的祖先从伐竹剖篾开始,缘有竹篾,是以称之姑篾。前世今生,姑篾古国虽然消失了,但姑篾的竹篾,从远古到现在,到未来,则是生生不息,以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