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与成功学
市面上的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多了,良莠不齐,就会惹人反感。
旁观众人,就像一群人围观猴戏一样——耍猴的人通过操纵的矫情来赢得掌声和唏嘘。很多成功学(或鸡汤)通过虚化背景、美白、磨皮等滤镜来美化主人公,打造一个人人为之倾倒的偶像,这偶像当然不会高高在上,或许以前的他和读者现在的处境十分相像,甚至更糟糕,其目的是通过悲情的渲染使人沉沦其中,找到自我镜像。其后,去掉环境,去掉枝蔓,向读者展现一条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只有规划,才能成功;除了机会,别无成功诸如此类。逆向而思,那些反鸡汤、反成功学则抓住对手的偏激与片面不放,伪装智者姿态告诉人们:现实是这样的,什么都没用,他们仿佛历经世事、洞察一切,但又对此束手无策,怨天尤人。
因此,先森对二者皆不感冒。虽是文科生出身,也一直热爱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但现在觉得自然科学并不是日常生活的绝缘体。相反,自然科学可量化、理性的特点使得它更具说服力。于是,有时候,我们不缺生活经验,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工具。
以上是在阅读《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时想到的。
拆掉思维的墙
作者借用经济学、心理学、词源学等来拆掉人们脑中固有的“思维的墙”,进而立论自己的“成功学”——success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所以“success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像今天我们理解的那样: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是最终达成一件事情。那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总结一下作者想要拆掉的墙有(不完全列举,且无顺序):
我必须先有一套房子——安全感奴隶
心态改变命运
像成功人士学习就能成功
这不公平——受害者模式
活在父母的剧本中
因为爱所以付出——漏斗人
家庭或爱人是安全感的港湾
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长远而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
是金子总会发光
恐惧——yesbutter
低兴趣,不成功——无趣模式
这本书看着像成功学,读着读着发现它里面用到了许多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例如,他是这样论证“幸运儿模式”能够人带来幸运的: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他的《怪诞心理学》中,描述了他做的关于幸运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我给那些自愿者每人发了一张报纸,请他们仔细看过后告诉我里面共有几张照片。其实,我还在这张报纸上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不过我并没有告诉他们。在报纸的中间部位,我用半版的篇幅和超大的字体写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告诉研究人员看到了这句话,就能为自己赢得100英镑!"那些运气不佳的人完全把心思花在了清点照片的数量上,所以并没有发现这个赚钱的机会。与此相反,那些幸运儿显得非常放松,所以看到了报纸中间的大字,从而为自己赢得了100英镑。这个简单的实验表明,幸运的人总能够把握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为自己带来好运。
《拆掉思维的墙》最核心的论点在于:不是心态决定命运。
因为心态是一种态,就好像水有液态有气态,听课的时候温度上去,就是气态,回到家没有这个氛围了,就自动回归液态了。成功者的态你学会了,但是他背后的心智模式,你还是不懂。
而是心智模式决定人的命运。所谓心智模式就是大脑思考的一种内部程序,类似电脑的系统软件加上安装的软件和硬盘里面的所有东西。心智模式的来源有三种,一是自然世界——我们对于外界的直接体验;二是概念模式——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对于世界的间接体验;三是推论和归纳——我们依靠推理形成的结论。因此,觉察和明晰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才可能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一定意义上,整本书就是在通过洞悉“思维的墙”背后的心智模式,进而拆掉它们。
看到这里,如果你担心这本书会空洞乏味,没有指导意义----作者应该不会让你失望的。说它像成功学,因为里面抱恨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作者幽默多变的叙事风格也会使你手不释卷(我花了两个晚上将它读完),更何况书中不时出现可以谓之“干货”的资源推荐以及方法建议。
作者其人
读着读着,对作者产生好奇(只是好奇,不是广告)。百度一下古典,某大学土木系毕业,想出国却误打误撞进入新东方词汇讲师,开始研究记忆心理学。因目睹无数中国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找到自我”比“去好大学”更重要,四年后开始转向生涯规划。2007年创办新精英生涯,搭建生涯行业生态平台。
哦,原来如此。
古典的另一本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就是专门讲职业生涯规划的,还是原来的套路,但不同叙事手法的运用更为娴熟,看完也会受益匪浅的。
最后附上原创思维导图:
最后的最后:上篇神似网络文章的《姑娘,你要不要嫁有钱人》反响超出我的预期。迂腐的先森也在反思是不是太任性而忽略读者需求,一个人呆着总是危险的,希望与你多沟通交流,你的鼓励能够帮我抵抗写下一篇的拖延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