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四十):晚清裱糊匠与屠龙之人。
光绪二十二年,在料峭春寒中,古稀之年的李鸿章出访列国,看似风光无限,背后则是列强掠夺的垂涎已久。李鸿章何尝又未曾看透,作为甲午之殇背负万千骂名的那个人,朝堂之上对于此行的目的,还有让他出去避避风头的好意在里面,作为一个失势的权臣,留给李鸿章的只有苦笑。
在一百九十天后,李鸿章遍访八国,行程九万里,再回故土,物是人非。跟了他半辈子的老臣周馥,在其失势后就主动请辞直隶按察使,而接任的那个人,竟然是自己的门生故吏袁世凯。回国之后的李鸿章驻节天津,等候着有朝一日能够圣诏回朝,而直隶的大小官员前往拜谒,袁世凯自然在列。
在晚清宦海叱诧风云了半辈子的李鸿章余威犹在,一众官员无不客套寒暄,只有袁世凯实打实的汇报练兵工作:“新建陆军聘用德籍教官,采用西法练兵……”话没说几句,李鸿章勃然色变,将手中的拐杖用力敲地,砰砰作响,厉声怒斥袁世凯:“雇几个洋人,扛几杆枪,就算西式军队了!”袁世凯面红耳赤,恍惚间,他才想起如今格局中的最大危机,德军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不久前登陆强占胶州湾,视清廷的抗议如同儿戏,而自己却又不得不聘用德籍教员,任用洋人帮助练兵,背后的辛酸无人能懂。
此时的晚清格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谨小慎微了一辈子的李鸿章怀着赌徒心态,孤注一掷的联合沙俄,原因很简单,只有三个字:没得选。而对方最终背信弃义,一场熊的盛宴之后英军跟进,要求长江流域的通航权利优待,法军则盯上了西南两省,日军又看上了福建,就连意大利都想来分一杯羹,向清廷提出租借三门湾。李鸿章想不出康有为那种聪明的休克疗法,也就是放任列强军队在大清国土上大打出手,眼巴巴地等着他们见好就收,但是现实却是此时的清朝对外无兵可战,无理可讲,而对内与同僚之间的过招,也让李鸿章精疲力尽。
这些或许才是李鸿章真正动怒的原因,然而在场的清朝官员无不低垂着头,只有袁世凯若有所思的想要进言,最终却打住了,他虽未曾经历旧主背后的辛酸与沧桑,但是他能感觉到:“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清朝还没亡,天下就没了!”其后的十余天时间里,在徐世昌的相助下,两封泣血奏疏送交此时的庙堂红人翁同龢,作位光绪皇帝的老师,与慈禧的过招也让翁同龢举步维艰,此时的危局,也让他与缠斗了半生的李鸿章产生相惜之感:“时事之艰难,唯有李相洞悉。”
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袁世凯,奏疏只是投石问路,扩充北洋军以及谋求封疆大吏之位才是自己的最终目的,这也是自己亡清之志实现的一步步累积,背后是袁世凯崛起的稳扎稳打以及李鸿章庙堂谢幕的沧桑与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