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刘校长在市直学校干了将近30年,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突然来到这所农村小学校任职后,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学生秩序不够井然。下课后,很多学生在楼道里大声喧哗;孩子抬腿就跑,仿佛抢在别人前面就是一种光荣;班级站队,在教室门口嚷嚷半天才出发;举行集体活动时,孩子的站立姿势不够规范,很多驼背弓腰身子歪歪扭扭的,给人凌乱和缺乏精气神的感觉;行动不够迅速,集合时候,总有一些班级拖拖拉拉……
刘校长下定决心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学生管理,让学生面貌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学校也展现出有条不紊而生机勃勃的气象。他一是调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复盘曾经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再结合学校的实际,筛选出一些可以施行的方法;二是咨询了不少兄弟学校的做法,并且亲自到门参观查看,请教学习,回来细致研判甄别,取长补短,记录备用;三是搜索查询描述要解决问题的相关文章,大量阅读,不断提取吸收酝酿,形成能结合本校状况的一些应对计划;四是广纳良言,请老师们和家长们献计献策,综合提炼,力争做到精准施策,事半功倍。
分析:
1.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与学校管理有关。学校以前缺少一套系统的方法长久施治,学生自然就难以养成规范得体的行为。
2.学生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有关。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处,生源复杂,外来人口占比很大,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单亲家庭比较多,父母忙于务工情况比较多,很多孩子疏于管理,是造出学校学生习惯不好的原因之一。
措施:
1.提高全体教师思想认识。
深入分析当前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种种问题,讲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对提高学校教学成绩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性。
个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有似锦的前程;班级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校没有对学生严格的行为规范管理,就不会发展成为一所昂扬向上的活力学校。
教师的重视可以说是学校工作的风向标,指挥棒,老师们思想统一了,劲往一处使了,就可以说无往而不胜了。
2.从教师抓起,明确要求,雷厉风行。
明文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同时,自己得首先做出榜样,做到身体力行。
升旗仪式、课间操、集体劳动等活动全体教师跟班,而不是只有班主任孤独相伴。老师们跟学生一起动起来,站有站相,坐有坐样,不闲谈,不随意,该锻炼的时候锻炼,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标本。
3.精心设置校园文化布置,营造氛围。
每个教室黑板上方都张贴醒目又庄重的八个大字“入室则静,静能生慧”,既能起到无声的提醒作用,又能给老师一个抓手,一旦有学生吵闹喧哗,老师只需把手指向八字要求,学生立刻心领神会。教学楼的玻璃门上,一条条箴言像无声的提示器,对学生进行警示,“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轻轻地来,缓缓地走”,“真诚友善促和谐,平等礼让树文明”,“拾起的是文明,丢下的是垃圾”……标语是美丽的,更是含义深刻的,学生每天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
4.制定坐立行言行为规范,大力推行。以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坐姿站姿走路和说话要求,打印出来,各班张贴在教室黑板左侧,班主任利用早午读时间带领学生熟读成诵,并且亲自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姿势,让学生牢记于心,付诸行动;为了强化记忆,学校又组织分别录制了规范的坐、立、行、言小视频,把小视频发到班级群,让家长配合学校一起规范学生的行为。
5.校长亲自带领参观观摩,现场示范。语言有时候是苍白无力的,有范本参照做起来就有效多了。刘校长不辞劳苦,针对问题,召集全体班主任汇聚现场,亲自示范做法,。例如三令五申好多班级站队还是叽叽喳喳,磨磨蹭蹭,搅得楼道里不得安宁。刘校长把班主任们集合到自己班级,然后让学生起立,有序站到课桌间一排排空间处,然后靠门口的一队首先行走出门,后续一列列依次跟上,一长队整整齐齐,有条不紊。这样就没有了学生乱哄哄从教室出来然后再你推我搡寻找自己位置的环节,即使有些声音也局限在教室里,不会吵得整个楼不得安宁,真的安静高效,班主任们看了都啧啧称赞,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以此为例,刘校长又示范学生课间打水或者上厕所的规范,不管有几个学生都要站成一条线,规规矩矩地往前走,拐角处都走直角,而不是勾肩搭背,跑跑跳跳,随意而行。
6.设立专岗,加强监督。少先队设立专门督查学生言行卫生纪律的执勤岗,发现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记录在案,扣班级相应分数;家长爱心护学、教师日常执勤也增加一项任务,就是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和秩序,每天记录优点和缺点,每天进行一次小总结,每周进行一次大总结,作为颁发流动红旗的重要依据。
7.加大评比与奖励力度。及时地评比与奖励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集体荣誉感。定期的评比、表彰、公示让孩子在自我约束,遵守规则而快乐的环境中健康茁壮成长,为此八一小学定期评比出坐立行言最美小公民,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进行表彰,在学校版面上展示。
8.丰富多彩的形式对行为习惯进行铺天盖地的讲解,宣传。全校师生大会是最隆重最有效应的场所,学校加大了开会频率,上完课间操的时间可以集合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刘校长亲自强调要领,宣布奖惩措施,格外郑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奖励优秀批评后进,对各班评选出的“坐立行言小标兵”大力表彰,对发现的仍然存在的一些行为乱象毫不客气的批评,个别严重的还要上台做做检讨。另外,升旗仪式后的演讲,黑板报的随时更新都要加入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情况通报,学校还专门进行了一次手抄报制作大赛,主题是“做文明礼仪小公民”。
9.课间无缝衔接,强化对学生的监督和规范。课间10分钟,前5分钟属于上节上课老师的管理时间,下课铃响了,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要喊“下课,起立,老师再见”,有仪式感,学生必须规规矩矩走出教室,该干什么去干什么,发现在楼道里跑跳打闹、走路不整齐等任何不规范的现象立即制止或纠正;后5分钟下节课老师提前侯课,两位老师在教室门口交接,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离老师的视线,彻底消除了课间教室里发生矛盾和损坏物品的现象,实现了整个校园学生无论干什么都规范有序的良好气象。
10.家校共育。加大宣传,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多投入精力,给学生以更多正能量的教育和示范,监督和引导;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家校两方面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种种行为,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效果:
1.校园展现新气象。走在我们校园里,你会发现,学生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哪怕只有两个人行走,也会一前一后站成队列;放学铃声响了,你根本听不到熙熙攘攘的吵闹嘈杂声,只看到一个个教室门口学生走出来就是整齐的一队,前边的学生举着班牌,昂首挺胸地向前走,班主任在一边并行,有的班级还会齐刷刷地背诵古诗词;举行活动时,各班方队站在自己位置上,横看竖看都整整齐齐,精神抖擞。
2.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促进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为学校以后德育工作的深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家校共育上一级新台阶。家长对学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纷纷点赞并大力支持,家校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刘校长确立的校训是“做一束温暖明亮的光”,就是希望这所农村小学的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向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新时代文明小学生,像一束光,既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