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世界”、“第二世界”。
有时候,我把我们生存的世界分为“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
“第一世界”是现实的、物质的,常常是理性的,是我们五官感受的;是一个看得见的狭小时空。
“第二世界”是想象的、梦幻的,常常是感性的,是我们大脑创造的,思维能接触到抚摸到的,灵魂能体验到的,从而能让整个身心感到充实、满足、愉悦的一个广阔而无垠的空间。
“第一世界”的感受空间完全受“第二世界”影响。你能触摸的第二世界有多大,对第一世界的感受就相应有多大(不一样)。就像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我们一开始以为地球是平的,后来知道地球是圆的、自转的,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体验就有了变化。
二、“表象世界”、感悟到的“物自体”世界。
有时我也常常想到康德的“表象说”,真实的世界叫“物自体”,我们无法认知(宏观上,我们认知的宇宙空间有限;微观上,目前能识别的最小粒子,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具体运动位置);我们通过“先天认知形式(比如因果律,以及人的各种感官能力的限制等)”的过滤,来认识的这个世界,只是个“表象”的世界。(“物自体”与“表象”就像宇宙与地球。)
所以,“第一世界”也可称为“表象世界”,“第二世界”是“先天认知形式”感受的“物自体”。当然,“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空间会因“先天认知形式”的能力不断变化而变化。有人主动去探索、去扩展,这种能力会成长,感受的“第二世界”也不断扩大;反之,这种能力会固化,甚至会萎缩,所能感受的“第二世界”空间也会不断缩小。所谓“用进废退”。
“第二世界”对“第一世界”常有决定性的影响或者吸引作用。
三、现实扭曲力场。
“现实扭曲力场”,什么意思?待后再说。
先说个著名故事。当年乔布斯创业初始,苹果公司需要一个新的CEO。乔布斯把目标锁定当时任职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当年的苹果不过就是一颗小樱桃,而百事可乐呢?已经是一片大到看不见尽头的太平洋了。
樱桃和太平洋,你会选哪一个?
谁大谁小一眼就能看穿,但奇妙的是乔布斯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小,他看见的是自己的“大”,他对百事可乐的约翰·斯卡利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改变整个世界’?”
本以为乔布斯会跟你谈钱,但没想到他跟你谈的是“改变世界”。“金钱VS梦想”你选哪一个?斯卡利最终竟被说服,屁颠颠的跑到苹果去了。
许荣哲(台湾故事人、作家)把这叫做“现实扭曲力场”,意指“外星人”凭借精神念力,凭空创造出新的世界(许荣哲《故事课》)。
“金钱VS梦想”,我的理解就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
四、在“第二世界”中安放自己。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基本远离饥饿、瘟疫与战争;而我们的生命又极其有限。有时出差,遇见以前的领导、同事、同学,满头白发与沧桑,以及身边的生老病死,实在是感慨生命的向死而生,潜意识中会不断地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世界”是一种意识世界的构建,它的强弱也表明我们对这世界体验的深浅、精神的丰满与贫瘠、生活的幸福与痛苦、......
有时我也会想,如果温饱能解决,幸福或与物质没有太大的关系。找一项自己喜欢的事业,然后全身心的投入,把读书、工作、写作融为一体,不断扩大自己的“第二世界”。
或者说,读书与写作就是一种“第二世界”(意识世界)的探索、构建、强弱、与不断成长。然后,我们用这个“意识世界”(我们自己的独特见解与逻辑)去理解这个生存世界。不再现象而现象,不再信息而信息,不再表象而表象,……。
我们成为这个生存世界的主动者、体验者与创造者;这或是一种“人”的根本意义与价值。
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