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同事X问我微信下载的图片怎么删除,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图片,就到他的手机上看,原来是他聊天时下载的图片。我也不知道,但是看到下面的对话框中有一个齿轮状的东西,同YY和QQ上的“设置”按钮有点像,就让他点击那个试试。他一点击,果然出现的对话列表是下载的图片和“是否删除”的选择。
接着他又说到了他的微信好友圈。他说他第一次教的那个班上学生建了一个微信圈,把他拉进来了。还说W和G经常提议聚聚。一老同事说:“W现在可不得了,在外面倒腾服装发了,资产近千万,在城里买了一套别墅,在做生意的当地有一套房子,还买了车子,不得了。”这话我们相信,因为这位老同事是W的姑父,他说还亲自参加刚过W为买别墅请的酒。那位老同事还说:“那位G的资产也不少,但没有W有钱。”另一个同事开玩笑说:“这就是他们为什么经常说要聚会的原因了,这样可以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显摆一下子吧。”呵呵,原来聚会还有这样的目的呀。
那位老教师又对X说:“你哪不能让她请所有教过她的老师都来参加聚会?W同学还是在我手上破蒙的,难道一点儿也不记得启蒙老师了?”这倒真是实话。不过就这个我做了一点分析:“老同志,这也不能全部怪他们。启蒙的时候,她们都还小,能记得啥?后来在高年级时候碰上了X老师,他才毕业,有激情,教书方法也和你们不一样,又没有架子,这样也许让她们记忆更深刻,这是常有的事儿。”不过,我好像不一样,我对启蒙老师可是很有感情,记忆很深啊。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对现在学生的看法。说实话,现在还有几个学生记得自己的启蒙老师啊。当然,这里有老师的原因,很多老师虽然很负责任,但总是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去,即使教再长的时间,也很少有学生记住他(据我分析,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真正的爱);有学生的原因,这里很大一部分是学生的家教原因,有很多学生即使上大学了,在路上见到老师也不知道喊一声“老师好”,家教缺少这方面的礼貌教育,导致先天不足,所以前两年有大学生上幼儿园课程,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的说法,虽是笑谈,却很能说明问题;还有教育自身的原因,你想想,在我们这里,原来有很多老老师是没办法跟班上的,只能年年去教一年级或者二年级,高年级得换人,还有那些年中心校实行啥动态管理,老师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保不定到六年级得换五六个老师,学生与老师的感情不是短时间能够建立得那么深的,而且每个教师本身的素质也不太一样。
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本人的造化,因为到了社会上,你已长大,作为一个社会人,得为自己不文明、不成熟的行为买单了。
这样就扯得远了点,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