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我和侄儿视频聊天。
我说:“你考了100分,姑姑奖励你一个小礼物,你想要什么?”
侄儿说:“想要毛笔。”
我很惊讶,一年级的小朋友怎么会想要毛笔?难道是受我这个热爱书法的姑姑影响?不禁追问为什么?
侄儿用稚嫩的语气回答:“我们语文老师说王羲之是全国毛笔字写得最好的,他有个儿子毛笔字写得也好,我不记得他儿子叫啥了,但是他儿子小时候有一次写了一个大字,王羲之给加了一个点,然后他(王羲之的儿子)妈妈说,有一“点”像王羲之…”
我认真听完他给我讲的这个小故事,答应他为他准备好笔墨纸砚,约定今后一起写毛笔字,并立下一个“坚持”的flag。
因为距离的原因,我每周末通过视频给他“授课”。考虑到小孩子都是喜欢玩儿的,所以每次课上我都会给他讲个书法小故事,故事中间穿插一两个与书法相关的小知识,比如:文房四宝是什么;《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最后再给他留接下来一周的书法作业。
我给侄儿布置的书法作业有一张描红、临写一页《好大王碑》,以及抄写一首古诗。描红的目的很单纯,是为了规范书写。《好大王碑》是汉代著名的碑帖,用笔结构古朴且极具天趣,适合小孩子临写,另外临帖的过程还让他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以及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最后一项是抄写古诗,诗词的内容由他自己在唐诗三百首里挑选,再用毛笔抄写下来,抄诗让小家伙特别有成就感,极大的增强了他对学书法的兴趣,抄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经过反复抄写,古诗词也就会背了。
晚饭前母亲会把侄子写字视频以及三幅“作品”发送给给我,收到侄儿认真写毛笔字的视频和照片时,我主要的工作便是以不同的词汇、语气以及表达形式,对侄儿的毛笔字作业表示近乎夸张的表扬与赞美。刚开始的一段日子母亲充满疑惑的问我:“你看他写的,真好吗?”
看来我的“忽悠”是管用了。我和母亲说,我在培养他“坚持”做事的习惯,当他把练字作为一种习惯,以后做任何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了,至于现在的字写得到底好不好并不重要,只要坚持下去,字一定会写好的。
事实上,我的“忽悠”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侄儿天生顽皮好动,但自从承诺坚持写毛笔字以来,每天下午四五点便会自觉放下篮球和奥特曼卡片,找出笔墨纸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写毛笔字。这个刚刚6岁的小男孩已坚持数月,从未间断。很多次,我通过母亲的视频看到侄儿临帖时,旁边还有三四个小朋友坐在旁边,恭敬的等候着,我看到那些淘气的小家伙们的脸上堆满了羡慕。
起初我单纯的认为侄子写毛笔字是在给我这个当姑姑的面子,在应付差事,然而我却低估了这个小伙子对待书法的认真劲儿。在一次视频授课的过程中,我准备给他演示逆锋起笔,当毛笔蘸墨水的瞬间,手机对面的侄子问道:“姑姑,为什么您用的墨碟那么干净?我的墨碟已经有厚厚一层墨了!”对于侄儿的用心观察,我很是欣慰,赶忙解释道:“因为姑姑每次写完字都会把墨碟清洗的很干净,这样写出来字才会更好呀,所以你以后写完字也要自己把墨碟洗干净好不好?”侄儿认真的点点头答应着。
在后来的日子里,母亲告诉我,侄儿每次写完书法作业都会蹲在院子里的水头龙前,把毛笔和墨碟洗干净。母亲说男孩子要养成勤快的习惯,长大了才能照顾好一家人。
侄儿非常在乎我对他的书法作业的评价,为此每天我都会绞尽脑汁搜刮脑子里的赞美之词,比如“我的天啊,这幅作品是我侄儿写的吗?怎么跟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模一样呢?”每当听到这样表扬,侄儿都很开心,转天也会很自觉的完成书法作业。有时候,我会特意使用超出他认知的词汇进行点评,比如当我说“今天这幅作品的章法布局很巧妙呀!”听到这样的点评侄儿会马上给我打来电话问道:“姑姑章法是什么呀?”听完我对“章法”的解释后,他还不忘再追问一句:“姑姑那你对我今天的作业满意吗?”直到我说“必须满意呀,姑姑非常满意!”他才放心的挂掉电话。
我跟侄儿说,坚持就是一天一天又一天,能做到每天都坚持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了不起的小朋友。侄儿的坚持在家庭群里引起不小的轰动,长辈们纷纷为侄儿每日自觉写毛笔字的精神点赞,邻居的叔叔阿姨也常常“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大家的赞许给了侄儿莫大的鼓励,他的书法作业也从最初的七扭八歪,变得越来越工整了。
为了树立榜样的力量以及避免误导侄儿书法学习,我也越发重视每周讲授的课程内容,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首先对于我的楷书基础薄弱的问题,制定了每日1小时小楷临习午课计划,从《钟繇小楷集》开始,反复临帖,仔细体会,并请书法班同学及老师点评,写得好的作品进行装裱挂在家里,侄儿根据墙上我写的作品,已经能够简单辨别“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我在他的崇拜下也更加洋洋得意。
其次,每周周末的书法课件我更加精心的准备,比如选择哪种历史故事能够吸引他的兴趣?怎么克服视频教学的弊端?如何让侄儿能够更长远的与书法一起走下去?都我认真思考并翻阅大量资料。
在最近的一次书法分享过程中,我给侄儿讲到苏轼以及苏轼的行书作品时,显然他对于这位有多重身份的大文豪有些陌生甚至蒙圈,于是我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讲了“苏轼又叫苏东坡”的故事,讲到最后我说“那么如果你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你叫什么呢?要不叫田北坡?或者田西坡?”听到这里他就会很开心地说:“田北坡太难听了姑姑!”此后,他对苏轼以及相关知识点也就不再排斥了。
我和侄儿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始终坚守着“坚持”就会遇到万水千山,同时我也坚信“坚持”也是一种信仰。蒋勋在《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信仰》一文中提到他的父亲在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九点中上床,五点中起来的规律,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知识,可是当他到八十几岁还这么做时,就是一种信仰,这就是“行深”。
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习惯,甚至成为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的信仰,而不是随心所欲,遇到困难就要放弃。我想把“坚持”作为信仰,也将会成为影响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