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个案开启今天的话题,分享者是一个10岁女孩的母亲。
据母亲的表述,母女俩在孩子进入五年级后经常吵闹,分歧不断。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不爱写作业,周末放假作业一点不做,平时做作业也是边玩边学,爱看电视,磨磨唧唧。即使写了作业也是错误百出,妈妈恨不得天天打一顿。 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也尝试过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任由她写不完就写不完,第二天让老师惩罚!有过好几次这种情况,孩子真的没写完作业,让罚站就去罚站,丝毫不在乎,回来还很得意的和家人讲述……妈妈自认为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还是无济于事,有一种走入死胡同的感觉,迷茫加走投无路,实在是不知道对孩子怎么办了,嚷她、打她、批评她,都以无效告终。眼看着孩子一身毛病干着急,没对策。
案例中的妈妈就个人业务和个人的生活品质上,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高的人,迫切的想改变孩子的状态,不想任其自由散漫下去。
可能有的家长看到了上述的案例,直接感觉就是同病相怜,说不定您家的亲子关系目前也是这样;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说,如果是我的话,这样一个孩子站在我面前,我可能会很生气、会治他;还有的家长可能会抱着管不了就索性不管了的心态,随他去吧;更可能有家长心里会想肯定是惯的,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样怎么样。
其实,与其说想着怎么往前走,不如回头看一看,孩子之所以出现了问题,最关键的第一步绝不是怎么解决问题,一定是先弄清楚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
面对自己出现了偏差的孩子,作为孩子最亲近的父母,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走到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果你愿意回头看一看,审视她过去成长经历中的那些不当之处,就会知道孩子为什么是现在的性情,然后作为家长也就知道孩子往下该怎么走了。
当我听完这位妈妈上述的这种焦急后,我没有跟她继续说往后该怎么走的问题,而是聊了聊小女孩之前的生活经历以及和母亲的相处状态。这其中关键的几个点:
一、孩子一岁以前全程跟着妈妈,之后的2-3岁中,因妈妈的工作需要,孩子交替跟着奶奶和姥姥,妈妈偶尔陪伴;
二、3岁后上幼儿园,白天在幼儿园,晚上回来跟着妈妈和奶奶、姥姥。
三、在小女孩3岁后,妈妈亲带的过程中,发现了小女孩存在诸多的不足;妈妈经常性的说教和否定。
四、孩子存在各种不良生活习惯,比如不洗手,不礼貌等。
到这里, 问题已经很了然。站在妈妈的角度上去看,孩子慢慢变得不再是自己想象中那个特别可爱、特别优秀的孩子,所以作为妈妈,一定很着急,希望她好一点,再好一点,开始干涉和调教。
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呢?3岁之前周围亲人都认同她,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别棒且各方面特别完美的小宝贝、小公主。某一天突然被一个叫做“妈妈”的人跳出来横加干涉,这个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之后,在她有记忆的脑海里,留下的多是指责和否定。这也不行,那也很差,孩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她当然知道那个人是妈妈,但是因为之前2-3岁的母爱缺失,没有每天每夜朝夕陪伴的亲昵,孩子跟妈妈之间没有了那么浓厚的亲密感。虽然小小的人不能准确表达,但是这颗不良关系的种子还是埋下了。
妈妈看到的是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好的现象,却没有掌握到和孩子亲密关系当中的本质。只急于想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没把重点放在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上,只会欲速不达。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互相作用的事,互相接纳、互相评判。这个妈妈因为没有让孩子了解到她足够的爱,孩子看到的是妈妈把所有的不满、挑剔和着急,一股脑倒给了自己。所以当孩子自认为自己可以用一些方式反抗妈妈的时候,她就表现出来了。之前因为年龄的原因,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纵使她对妈妈的方式方法不满,她没有能力反抗,当她现在慢慢知道了妈妈最在乎的点,比如学习,比如卫生,她就开始了自己的反抗,妈妈越想让做的事情她越不想配合。她只能做主不写作业,所以她宁可被罚也不写。
我工作中接触更多的是初中的孩子,遇到特别多这样的案例。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会把孩子所有的问题归结到青春期的叛逆上,其实这种青春期的叛逆,真的不是到了青春期这个特定年龄才叛逆的,只是普遍意义上,孩子们只有到了这个年龄,他才有能力敢叛逆。因为他的个头跟你一样高了,声调比你更大了,语言的表达上更强了,逻辑思维上也更能抓住父母的弱点了,条件具备可以开启他的“回击”了。
在和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做了沟通之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往往都是开始于他的童年成长经历。在很多很多孩子很在乎细节上,父母不曾关注让孩子很失望,但是孩子又没办法表达,比如案例中的那个小女孩,她在最需要妈妈的2-3岁缺乏母亲的爱和陪伴,在之后需要被认同被肯定的阶段又被妈妈否定和限制。当到了十岁之后,她有能力了,就表现出来了,用不做作业、不洗手这些来和妈妈对着干。其实她内心里积累的这个东西肯定不是到了十岁,十一岁才有的,只是到了这个点才表现出来而已。
现在的家庭育儿模式大多和案例中的母女相仿——父母工作养家,奶奶姥姥交替看娃。社会主流是认同这种家庭模式的,毕竟年轻人有自身成长的需求,也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打拼的,可是多数孩子毫不领情。陪伴缺失导致的育儿管理延时问题,在很多很多孩子身上表现出来。沟通的方式、陪伴的技巧,都因为陪伴时间的仓促而一笔带过,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又忙不迭的想补救,这本身就有点矛盾,好在亡羊补牢,早发现总比不发现要好。
友情提示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学会接纳孩子,欣赏孩子,赞美孩子,她/他才会越来越自信,因为她/他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家长都支持他,都在背后不离不弃。当孩子学习上出了问题,大都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都是学习以外的事影响了学习。家长是领路人,前面怎样带路,后面就怎么跟随,当孩子跑偏了以后,一定要想想自己是怎样带的路。虽然我们感觉自己走的路很正,但我们的语言、表情、行为,是不是把孩子赶往了另一条路呢?所以出现问题,先不着急往下走,先归因,先号脉, 先解决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力量的孩子,再来说学习问题。 关注孩子,是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心路历程,而不只是关注他们的最后结果、行为。
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进步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