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基层文化服务沦为 “自嗨”
基层文化服务,本应是一场丰富多彩的精神盛宴,是连接群众与文化的桥梁,然而当下却出现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一些地方的基层文化服务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却沦为了部分部门的 “自嗨”,未能真正深入群众内心,引发广泛共鸣。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基层文化服务 “自嗨”,首先源于服务内容与群众需求的脱节。一些地方在提供文化服务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群众的实际喜好和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固有模式进行 “送文化”。比如,举办一些高雅艺术演出或文化讲座,却忽视了当地群众可能更倾向于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民俗文化活动。这样一来,文化服务虽多,却如同 “对牛弹琴”,无法引起群众的兴趣,自然也就难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123。
其次,文化服务的单向度传递也是导致 “自嗨” 的重要原因。目前,文化服务下沉基层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缺乏与基层群众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基层群众作为文化服务的接受者,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单向度的传递方式,使得文化服务无法精准地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也难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23。
再者,基层文化服务的 “自嗨” 还与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有关。一些地方在开展文化服务工作时,只注重形式和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和效果。对于文化服务的成效,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导致部分文化服务项目成为了走过场的 “面子工程”。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也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基层文化服务沦为 “自嗨” 呢?关键在于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模式。要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文化服务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同时,要加强文化服务的供需对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配送123。
此外,还需构建双向互动的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服务的决策、实施和评价过程,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例如,可以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中来;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及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文化服务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制定明确的文化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加强对文化服务项目的全程跟踪和监督检查,确保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对于那些深受群众欢迎、成效显著的文化服务项目,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群众满意度低的项目,则要及时进行整改或淘汰。
基层文化服务是一项关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作,切不可沦为少数人的 “自嗨”。只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加强评估和监督,才能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贯通基层文化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让基层文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让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实现精神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