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被冤枉或委屈吗??
毕淑敏原来你是这样小肚鸡肠的人?!
有一个故事,来自作家毕淑敏写过的一篇文章《翻浆的心》。
毕淑敏从西藏回家探亲,在路上遇到一个浑身是土,穿着破烂的男子想要搭车。
男子声称自己的妻子生了孩子,没奶水,他跑出来借了点小米,赶回去给孩子熬米汤喝,要不然孩子就会活活饿死。
出于怜悯,毕淑敏让男子上了车。
车子启动以后,司机告诉毕淑敏,说他以前有个同事,遇到一个很可怜的人搭车,结果上车以后,杀害了同事,甩在了沙漠,然后独自开车离开了。
毕淑敏听完立刻心里一沉,她回过头再去打探刚上车的男子,发现男子正手脚麻利地搬动她的提包,提包里装的是她给父母买的礼物。
为了不让男子得逞,司机加快了速度,因为车子剧烈的颠簸,男子只能紧紧把提包抱在怀里。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在男子正准备离开时,毕淑敏叫住了他。
她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提包里有没有少东西。
爬到车厢,毕淑敏发现自己的提包被结实的绑在木条上,捆绑的那根绳子正是男子用来扎米口袋的绳子。
原来,是她原本捆绑提包的绳子断裂了,男子靠近提包,是想用自己的绳子重新把提包固定起来。
了解清前因后果的那一刻,毕淑敏说,自己的心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别以为只有自己才被偏见伤害,你用偏见去拒绝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可没空抱怨你,世界只会把你晾在一边。”
人人都不喜欢偏见,可人人都会有偏见。偏见仿佛一副有色眼镜,戴上了它,世界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颜色。
你有没有(被)说过:原来你是这样的人!
你可能在电视中或者生活中听到过这样的话,“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啊”,潜台词,“原来我把你认错了”,“我之前看走眼了。”
可能只是因为对面的人做了某一件事,他就认为,唉,原来你是这样子的人。
这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呢?
原来的那个你,他不是真的你,现在你才是真的你。
可能是你做了一件之前没做过的事情,尤其是让对方不满意的事情,你发了一篇新的文章……
好像他终于发现了什么才是真实的你,所以他就要把你原来在他心目中的那个印象覆盖掉。
我曾经也那样对人下结论,现在我在训练自己不要这样做。
幸福,从转念开始
从“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到“原来你也有这一面”,我转变了看待他人的视角。
你看这个区别在哪里呢?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我们其实是假设,好像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我根据这个真实的自我做反应。
原来你也有这一面,他说的其实是人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面相。
你看,一个讨好型人格,他有时候也会有攻击性的,一个我们认为软弱的人,他有时候也会反抗的,反抗起来也会变得很英勇。
所以其实人是有很多面的,我们自己也是有很多面。
你会发现说,噢,原来他也有这一面,只是这一面在这样的关系、这样的情景中会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你对这个人的丰富性也会有更深的理解。那有更深的理解呢,你就不会把人在幻想中幻想成一个好像、很固定的形象。
如果不然,一定是这样,他符合你心目中的形象就特别的爱他,特别的崇拜他,要么就不符合这个所谓你头脑中想象的,你认为的真实的、他该有的自我形象,你就对他愤怒失望。
弄清楚这点,我们就会少很多的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我们就会多一点好奇、理解。
它是接近和爱的开始,从接受一个人的丰富性开始。
这个事是蛮重要的。
从原来你也是这样的人,到原来你也有这一面。
如果我们接受了呢,背后也隐含着人的转变是怎么来的。
我们要把自己从一个旧的自我,完全变成一个新的自我,完全变成不一样的人吗?
其实也不是。
而是,我们要丰富我们作为自我的面相。
不同的面相,是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关系中,能够表现出来我跟原来的不太一样的那一面,而且是可以被接纳认可的。
这不意味着你原来的哪一面消失了,它只是意味着你的自我变得更丰富了。
当你自我变得丰富的时候,你就慢慢知道,有些时候我可以温柔,有些时候我可以愤怒,有些时候我可以悲伤,有些时候我可以阳光,有些时候我可以胆怯,有些时候我可以勇敢,有些时候我可以鲁莽,甚至有攻击性。
这都是你。
这样的话,你才能变得更灵活,也才能更接纳自己。
所以,无论是我们对自己态度,还是对别人的态度,从“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到“原来你也有这一面”的转变,是对“自我”很重要的观念转变。
希望每个人都平和的待人,也被平和以待。
你有过被冤枉或委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