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王朔的世纪狂欢”
在时间进去两千年之初,王朔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我看金庸》一文,是对金庸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当时引起了中国文坛强烈“地震”!
王朔的小说多数以京城市井为背景有写实的意味,金庸小说以“快意恩仇、睚眦必报”虚幻武侠剧见长。尽管他们各自走的路线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效果!以“骂人”挑起事端出名的王朔先生各类犀利评论,彰显的是一个“鲁迅”式的不羁人生。以内敛见长金庸先生“虚构角色”的本领却是王先生“望尘莫及”的!金先生“快意恩仇”借自己小说人物之口,“嬉笑怒骂”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阶层的各类“龌龊卑鄙”人和事,指桑骂槐、隐喻功能之强大只有看完其“成人童话”才会明了!王朔所谓的“”第二本怎么努也看不动了”就属于“盲人摸象、豹窥一斑”的一己之见。建议王朔先生耐下心来仔细研读完全先生“大作”,摸完全象、窥完全豹虚幻联系实际,看看金“战神”(这里称金先生为金战神的缘故是因为,金先生口诛笔伐的功力乃当世“刀笔吏”不能比肩之事。隐喻的穷凶极恶之徒,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运用,恐怕是以“敢言”闻名于世的王大作家都会咋舌的!)的隐喻之功的强大!表面文章索然无味内中深意“心知肚明”,金庸群侠传中所谓江湖顶点高手云集之时,出人意料之外隐匿少林默默无闻的“扫地僧”独拔头筹,正是金战神“刀笔犀利”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真实写照!
金庸先生对王朔的回复也很平淡,首先,金先生是精通“儒释道”三家众多经典的学者,在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五部经典“成人童话”中都有体现,小说起源就是虚构生活但不脱离生活的真实这是写实主义小说,金庸先生应该是当下“玄幻”小说的鼻祖。看过金庸先生小说的人戏称其武侠为“成人童话”,童话故事原本是讲给“小孩子们”听的,能够将小孩们的童话演绎给“成人”并且拉来千万粉丝其“水平”可想而知!大家都是向人讲故事的人,作为同行的王朔就是以写实的眼光去看虚幻的金庸小说才有“看不下去”的慨叹!这就像是金先生小说中绝世高手和民间武师之间的对决还未出手高下已分!
小说原本就是消遣娱乐之用,道家云:“大音希声、大雅若俗”,就是要求作家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才是王道。宋玉《对楚王问》中“《阳春》、《白雪》,和者数十,《下里》、《巴人》和者数千就是这个道理。”娱乐大众就是“俗人文化”俗中见雅才见创作者的高明之处!文艺鉴赏、评论不是人身攻击纯属个人感觉的“一己之见”,因此金庸先生对王作家很客气,对其“文艺作品”也很为欣赏,同时揭示自己的“成人童话”也不是王老师评价的那么“不堪”,有学术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有亿万销量和“粉丝群”的捧场为证,事实证明“只有成功才会引来“诋毁”之言!万千宠爱之中总有“不和谐”的“发声”为其成功“呐喊”,虽然属于“逆流而上”也是现在网络推手们流行的“逆向助推”,正如鲁迅言:“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对于另类“粉丝”王朔先生的“直言不讳”金庸先生很欣慰并愿意结为“文友”!
笔者是“后知后觉”者,时光荏苒十八年之后的今天重读二位大家的“两地书”,岁月沧桑、人生坎坷禅悟生活之后才有这么一点“浅薄”的拙见惭愧之至!“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任重而道远,我辈蹉跎岁月、时光飞逝转瞬懵懂青年步入“不惑之年”与“大师”之差距还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