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277天。2020.11.25
1.持续咨询。对于厌学、抑郁症的孩子,持续咨询是复学、情绪稳定的基本保障,家长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厌学行为和抑郁情绪的反反复复是正常的事,可能好/进步三天退步两天,也可能这学期正常,下学期又不去上学了。持续的咨询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如可以观察孩子每次起伏之下的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跑,这一次反复与上一次的差异是什么,协助他们找到应对的有效策略,延长起伏的间隔。这也可以解释咨询师的无力感(家长的不配合、孩子的不合作、改变意愿不大等),孩子不上学,或者诊断为抑郁症等,其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也不是咨询师做一两次、两三次咨询就可以解决的,按照传统咨询模式,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可能前两三次都是以收集资料为主。
2.看到问题的“症结”。同样是不能去学校,家长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尽快回到学校,但不同的人遇到的困难不同,比如第一个案例的来访者,她不是不能去学校,也不是不能学好习,而是如何帮她留在学校(她在家上网课和自学成绩还不错)。想起上次督导的案例,来访者当下是如何稳定情绪,恢复功能(饮食、睡眠、生活规律、外出活动、与父母交流等)而非是尽快回到学校学习。借《白皮书》上的话:“咨询师得判读,对于眼前的当事人,询问哪位重要他人的观点以及哪一个向度对当事人来说是重要的、合宜的,而此即是SFBT专业所在。”
3.有效连接与转换。第一个案例,来访者可以轻松应对考试,且成绩不错。那么是否可以将此“优势”转换到留在学校的焦虑上。好奇她怎么可以做到考试不焦虑?她有什么“招”?留在学校的困难是什么?在学校学习与在家自学的最大不同时什么?需要发生什么才能帮助她留在学校?考试焦虑与留在学校的焦虑有何不同?
4.关于成功。咨询的成功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厌学的孩子,不是TA成功去上学了,才叫成功。
5.不要更糟。对于厌学在家的孩子,不要更糟体现在,除了没有去上学,TA的其它功能正常,比如饮食、睡眠、运动、生活规律、人际交往、与父母的关系等。而不是因为厌学在家,一切都乱了,如黑白颠倒、睡眠障碍、不出门、不社交、亲子关系恶化等。对于有自伤的孩子,两次会谈之间,TA自伤的次数少了、刀口割的浅了、少割了几下,虽然还在自伤,但至少没有更糟。用许老师的话,就是不能因为某个错,其它的都赔进去了。
6.观察、练习、形成新习惯模式。运用评量,开启新的习惯模式的观察、练习。如本案例中,让来访者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波动,学会情绪疏解。当情绪要爆掉时,即会做出过激行为如割伤自己,是10分,此时的征兆是什么?(手抖、心跳加速)那么8分时的迹象是什么?此刻若做点什么分数就会降到7分。当出现什么讯号时/当在几分时,你就会觉知,不能让情绪恣意发展,要立刻采取某种行动,让情绪释放、宣泄?在几分时,允许有情绪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新的习惯模式将会替代原有的自伤模式。
7.建立正向循环。通过循环提问,达到一个系统的正向循环。咨询师问话的扰动,让系统内的人看到彼此支持、鼓励、关、善意等,使系统的能量不断回升。在让我想到了刘老师说的“正向过滤器”的作用。
8.截断不良循环/互动。对于总是在孩子面前唠叨、抱怨的父母,许老师说,告诉父母,她在孩子面前的那些唠叨、担心、抱怨,孩子已听过许多遍,下次见我(咨询师)时,说过我听,或者录下来/写下来给我听/看,巧妙地截断这种不良循环/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