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被感动的稀里哗啦,可能是主角太像中国式教育下的我们了。
一个听话的乖女孩,因为一次私人笔记本被发现而产生了激动的情绪。那本笔记本上画的,正是附近便利店里的一个帅哥。在妈妈的施压下,女孩第一次变成了一只可爱的红熊猫。她很恐惧,越是要逃避,就越容易变成那个红熊猫。原来那个熊猫会在女孩出现激动情绪的时候出现,不管是高兴还是愤怒。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故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真的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迪士尼太棒了,皮克斯太棒了。
女孩的背景就是典型的中国孩子,像极了我们中国式教育,争强好胜,各种补习班,而且绝不违背家长的意愿。故事里女孩变成红熊猫的部分也是带有中国的宗教色彩,设计的很好。故事的变故起源于女孩的青春期,也是孩子长大成人的第一个阶段,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受家人摆布,但是不管是在传统上,还是家人中,这种情况都是不应该的。
在我当了老师以后,才明白了所谓的叛逆期。当我指导小学生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大多时候只会听你说的是什么,就去做什么,有点像是受人指示的机器人。当然他们并不是机器人,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或者在很多事上,都是听了家长或者老师的话就去重复,去做。但是当我指导中学生的时候,会发现一些不同,他们并不是完全按照你说的去做,而是要么耍一些手段,要么会质疑你的指导。重点就在于,大概到了中学,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而大多数家长认为的叛逆期,不过是孩子因为有了自己的思想而不完全听家长的话。所谓的叛逆,是否不是孩子的叛逆,而是家长的叛逆呢?
记得曾经有个网络火爆的文章,说的是一个985博士毕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成绩却很差。母亲一开始无法接受,但是后来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很温柔,没有在学习上做得很好,但他在其他的地方做的很好,打扫卫生,帮助同学,他成为班级里最受欢迎的人。于是最终她也接受了自己孩子这样的平凡。
有人说,人生就是要经历三个阶段: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我们只有接受了平凡,才能学会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也才能逐渐意识到要去提升自己,接受不完美,但一直在追求完美。
最终电影中的女孩选择了留下那个红熊猫,一方面是因为她已经可以控制那个熊猫。另一方面,她已经学会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这就是她的成长。她父亲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在我学游泳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我的恐惧,我越想打败他,就越恐惧。最终,我发现,恐惧是不能被打败的,但是我可以和它共存,我只需要面对它。
成长也是这样,我们需要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和自己内心的“红熊猫”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