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2 》
作 者
费正清,崔瑞德
关于作者:
费正清,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头号中国通”,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崔瑞德,西方对中国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作为总编辑,两人前后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汇集世界范围内历史大家的毕生研究成果,成就了这部外国人研读中国历史的经典传世之作。
关于本书:
本书以“研究”为切入点,在一个时代一册的体系上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它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微观视角的审视,着重对微观层面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进行对照反思、找出历代王朝更替的真正动因,是历史爱好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必备选择!
核心内容:
从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的统一和之后采取的国策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探索汉朝灭亡以后,中国从分裂到融合到最终走向强盛的内在原因。
一、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新汉族的形成
在汉朝和唐朝两个朝代中间,有一个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阶段,维持了将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是在汉朝灭亡以后相继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政权的总和。这些政权大多灵敏都很短命。在魏晋早期,政局还算稳定,混乱开始后,在内斗期间,北方的游牧民族大举入侵,新建起来的魏晋不足以控制整个局面,于是出现了一个大乱局。就是南北朝时代。南北朝并不是指两个朝代,而是指一种并立的政治局面。
总体来看,北朝的游牧民族政权居多,而南朝大多数是由魏晋时期躲避战乱向南迁徒的汉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史书上有个词叫做”衣冠南渡“。就是指这个阶段。南渡指抽迁徙,这个迁徙的意义非常重大的,它代表着之前的中原文明由最早发源的黄河流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在秦汉时代,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都被看作是文明未开化的地方。但随着北方国土的沦陷,这些中原人不得不南下求生,和南方人一起生活。起初的时候,矛盾是很尖锐的,但随着时代的推演和几代的传承,隔阂慢慢被淡化,他们的文化最终融合在一起。在此时,在北方建立起来的那些游牧民族政权,虽然占领了之前中原王朝的地盘,但在文化上却也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这种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比如说,皇族本来姓拓跋,但孝文帝要求统一改成元朝的”元“字,代表最初、最大的意思;孝文帝还在国都之内建立起像汉朝那样的宗庙,亲尊奉儒家思想为国教,主动向汉文化靠拢。
虽然南北朝是在两条平行轨道上发展,并且整个魏晋南北朝间到处都充满了战乱,但由于这种民族和地域的大迁徙,大融合,也促进了新的汉民族的形成。这种新的民族认同,比传统的中原文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隋唐统一中国以后被慢慢延续下来。
二、关陇集团的支持,让隋唐统一中国
人们倾向于把隋唐看作截然不同的两个朝代,但实际上如果认真去剖析,会发现本质上它们之间前后承接、紧密相连。隋唐的创建者是亲缘关系,并且同属一个军事贵族关系--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是指在中国西北的关陇地区活跃的军事集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汉化。随着汉化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迁到洛阳的的鲜卑人慢慢向汉族的儒家文化转变,那些留在边镜的将领们反倒被讥笑为鲁莽的武夫,并且各方面待遇也慢慢下降,于是等到矛盾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演化成了武装叛乱。在这场叛乱之后,关陇地区的鲜卑军事贵族崛起,形成了关陇集团。
在隋唐统一之前,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已经了末期,此时中国只剩下两个比较大的政权南北对峙,分别是北周和南陈。其中,北周就是由鲜卑军事贵族的关陇集团建立起来的政权。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曾经跟随北周的皇帝。虽然是个汉人,融入了鲜卑人的习俗,也用通婚的方式融入了关陇集团的这个圈子。对整个北方的统一,杨坚是通过内部夺权的方式完成的。在这之后又灭掉了南陈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隋朝。
在隋唐时修建大运河,本是为了沟通已经分裂已久的南北方,控制南方的产粮区,但大型公共设施的修建,耗尽了刚刚建立不久的不久的隋朝的国力,连年征税又让国内矛盾的李氏家族趁虚而入,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接管了隋朝的政权。唐朝对隋朝的取代,与其说是朝代更迭,不如说是家庭权力的转换。本质上,隋唐是关陇集团军内部的家族权力流转,而统一的局面,是隋朝的时候已经奠定的了。
三、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让唐朝走向强盛
贵族政治,是指由少数身份显赫的人掌握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往往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托,采取世袭制。而官僚政治代表的则是一种更理性、更有规则的组织形式,是由经过任命产生的官员组成的机构来治理国家,是一种单纯为了做事而组建的体系。
在隋唐建立之前的几百年前,贵族政治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基调,贵族对于权力的垄断要追溯到汉朝。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门新学问,汉朝政府需要懂得并且认可这门新学问的人来协助治理国家。因此,早期选拔的官员大多是通晓儒家经典的人,而他们对这种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只通过家传,就这样,经过一代代的沉淀,形成了最早的贵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政治愈演愈烈,达到了顶峰,最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中国有着将近四百年的分裂。
隋唐以后,贵族政治慢慢衰落,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在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一般采用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和选取人才,然后向上推荐。由于地方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这种察举往往只看门第出身,权力还是在贵族体系内流转。隋文帝杨坚在掌权以后,想彻底斩断地方的权力网络,于是逐渐改变用人的标准。开始推行科举制。科举制出题的标准和阅卷的权力都在中央,相当于把地方察举官员的权力上收,也变相把地方贵族的权力网络切断了。慢慢的,地方贵族的权力由于世袭这条途径被切断,而科举又总是有一定录取比例。经过几代以后就逐渐收缩,直到最好衰落了下去。
在隋朝灭亡以后,唐朝继承并且发展了这种科举制。并把它作为选拔官员的一种主流制度。在中央层面,专业化的官僚阶层通过科举制建立了起来,不仅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水平,也开辟了一条新的上升通道,稳定了社会各个阶层,唐朝也借此完成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动资源,统一开展行动,慢慢走向了强盛。